夏至节气所代表的含义 夏至节气古诗集锦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6-05
夏至节气所代表的含义,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古人通过土圭测日影来确定夏至的时间。在夏至这个节气中,昼长夜短,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这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夏至古诗,一起来欣赏吧。
夏至节气古诗集锦
1. 红日当空照,夏至何其高。黄牛睡不起,羊儿闷不跳。——《夏至》杨万里
2. 夏至日,辇道偏宜驾。瑶席寂无人拥,盘盘焰遏长坛火。——《夏至》宋祁
3. 灼灼丹阳鸟。相随覆绿林。曲流何足论?万象森已深。 ——《夏至日行》杜甫
4. 瑶台疏影重,凌空欲挂名。千载谁堪伯仲间?三千越甍曾禁苑,孤荣寂寞坐沧浪。——《登高》杜甫
夏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每年的公历6月21日或22日是夏至节气,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这一天,太阳直射回归线,导致这一天的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夏至代表着炎热将至的意思,因此这一节气的气候特点就是暴雨、梅雨天气以及高温桑拿等。
根据《恪遵宪度抄本》的记载,夏至的名字起源于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等现象。夏至是指夏季这一天的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到来。
夏至这一天,太阳的直射位置到达一年中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在北京地区,这一天的白昼时间长达约15个小时。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比南半球多近一倍,成为整个夏季里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通常出现在6月21-22日。
在夏至之后,太阳的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这也意味着北半球日光逐渐减少,亦标志着冬季的到来。此时夜空中的星象也会逐渐变化,转变为夏季的星空。夏至是一年中最长的白天,其到来标志着从此以后夜晚将变得更长,而白天将变得更短。这一天的到来无疑是令人感到深深的哀伤,但也提醒我们时刻珍惜光阴,抓住每一个快乐的时刻。
夏至节气气候特点
1、对流天气
夏至后,地面接受的热量非常强烈,空气循环非常活跃,导致午后到傍晚时易发生雷雨天气。这种热雷雨来势汹汹,去得也快,雨水范围很小,所以人们称之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生动地利用这种天气的特点,巧妙地写出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句。虽然这种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很美丽,但它也常常带来局部灾害。另一位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对夏季雷雨天气进行了非常逼真的描绘:夏天坐在凉台上,熏风暑气袭来,青空中雷声隆隆,乌云密布,冷雨像钱币般猛烈地打在脸上,青蛙呱呱叫,蝉鸣不停,尘埃弥漫。
2、暴雨天气
在夏至期间,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经常会出现梅雨天气,这种天气很容易导致暴雨,进而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加强防汛工作,以保护人民的安全和财产。
3、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同时也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由于此时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此处交汇,并形成了低压槽,导致连续阴雨天气的出现。
4、高温天气
夏至是一个表明四季更替的节气,它和冬至一样重要。在天文学上,夏至被定义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气温还会继续升高,因此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做“夏至不过不热”。
夏至节气的古诗
《夏至日作》
唐朝·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
宋·范成大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
逾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夏至》
长卿
夜半惊岚偃旗旌,朝闻远鸦方初醒。
狸奴几下偷翻书,何时听得螗蜩鸣?
《夏至避暑北池》
唐代·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
宋朝·张耒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