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有何特点 冬至节气南北方饮食差异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8-24
冬至节气有何特点,冬至是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在古代,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有着丰富的传统风俗和仪式。以下是冬至的特点和风俗:
冬至节气南北方饮食差异
冬至节气的古诗
小 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 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天文学上将冬至视为冬季的开始,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来说,这似乎有些偏晚。冬至期间,西北高原的平均气温普遍在零摄氏度以下,而南方地区只有6摄氏度至8摄氏度左右。然而,在西南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带,即使在当地最寒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摄氏度以上。可以说,那里秋去春来,全年没有严寒的冬季。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是蚯蚓结,二是麋角解,三是水泉动。据传说,蚯蚓是一种阴曲阳伸的生物,虽然此时阳气已经开始生长,但阴气依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旧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属于一个科,但它们的阴阳特性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是向后生长的,因此被视为阴,而冬至这一天阳气初生,麋感受到阴气渐渐退去而解开角。由于阳气开始生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度也会逐渐升高。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后,太阳的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变长,夜间则逐渐变短。所以就有了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此外,冬至也标志着“数九”的开始,因此冬至被认为是“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有一首民间传唱的歌谣,它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节气的风俗
1、祭祀
冬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古时候曾有一句俗语是“冬至大如年”,说明了古人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冬至节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从周代开始就有相应的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一天,饺子是不论贫富都必不可少的节日食物。俗话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源自于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时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源远流长,其中一个原因是与中国传统医学有关。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冬至被认为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人们需要进补保暖。而饺子由于其形状酷似元宝,寓意着来年家庭财运兴盛,因此成为冬至必吃的食物之一。
此外,在冬至这一天,人们特别会纪念古代医学家张仲景的贡献。张仲景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家之一,其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的经典之作。他根据对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的观察,总结出许多能够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剂,其中就包括有名的“祛寒娇耳汤”。
南阳地区保留着一首流传至今的民谣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首民谣表达了南阳人民对冬至吃饺子的重视,提醒人们不可忘记这一传统习俗,以免受寒冷之苦。
总的来说,冬至吃饺子不仅是为了保暖进补,也是纪念张仲景医圣的一种方式。这一习俗代代相传,至今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一些文人、士大夫开始进行消寒活动。他们会选择一个"九"日,然后相约九人一起喝酒(因为"酒"和"九"谐音)。在座位上会摆放九个盘子和九个碗,而主桌会使用"花九件"的餐具摆设,以表达对九九消寒的寓意。
冬至南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
1、北京馄饨
过去在老北京有着“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传统。相传在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侵扰边疆,使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凶残的首领,百姓对他们深恶痛绝。于是,他们将肉馅包成角状,取“浑”与“屯”的音,称之为“馄饨”。人们希望通过食用馄饨来化解仇恨,同时祈求战乱能够平息,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由于最初制作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因此,在冬至这天,人们家家户户都会吃馄饨。
2、南方的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一天,无论贫富,水饺都是不可或缺的节日美食。俗话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都要吃水饺。”这个习俗源自于纪念古代“医圣”张仲景在冬至时留下的医药知识。北方人吃混沌,而南方人则以水饺为主。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