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古诗10首 除夕节的来历说法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6-05
除夕古诗10首,过年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会进行各种传统的仪式,例如贴春联、年红、门神、窗花等等。而对于过年,大家普遍都知道这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热闹的节日。但你是否了解关于“年”是怎么过的呢?在古代,人们在农历最后一天的晚上,也就是除夕夜,会做一些特殊的活动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包括敲锣打鼓、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等等。
除夕节的来历说法
关于除夕的来历,在古代也曾经被引用到了诗词里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除夕的古诗10首,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精彩的诗歌吧!
1.《除夜》——唐代:李商隐
短篱外,浊河前,手把花锄出绿泉。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行欲睡先编茧。
2.《元夜》——唐代:王之涣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元夕》——宋代:王安石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元日》——唐代:王之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过年》——唐代:白居易
节物粲粲气肃肃,膏泽之荣优未已。
鱼鲜美味何曾许,酒芳馨香必自迷。
戏蛾眉描深画浅,嬉黄眼白照红衣。
时见龙蛇扑天地,讵能粪土俯草木。
6.《除夜》——宋代:陆游
留醉别有心,声闻三两坐。
雪合逢年晚,阁前一聚乐。
年亲过后共,灯影下分地。
酒斟客初散,鹿骨未销蚀。
7.《闲居初夜雪》——唐代:卢纶
独早新年到,愁来独共谁。
相逢一笑忘却,风雪夜深去。
8.《冬至夜》——唐代:李商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9.《寻隐者不遇》——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0.《雪夜喜得广州书至》——北宋:杨万里
滴尽银瓶九万里,灯孤影伴五更寒。
几家门户落泥雪,总是离人泪底看。
除夕的来历
我们中华民族很重视春节这个传统佳节,它又被称作大年、新年、新岁等。春节的时间跨度非常长,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除夕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大年初一一起是春节的核心。它们可以被视为一个节日,也可以被视为两个节日。
除夕这个节日,也被称之为新年前的一夜,是中国农历正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年画、吃团圆饭、燃放烟花爆竹等。除夕的意义在于辞旧迎新,代表着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希望来年一切顺利、平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除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全家团聚,共庆丰收与新年的到来。
在除夕这个节日活动中,已经不仅限于晚上,因此也称之为“岁除”。而除夕与大年初一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所称的“过年”。
据了解,除夕最初并非为纪念新年,而是与腊月的祭祀活动有关。在古代,人们在腊月有驱逐疫病的习俗,除夕也被用于驱赶瘟疫之鬼,被称为“逐除”。现在,除夕的各种习俗如贴春联、燃灯守岁、放烟火等都是从“逐除”演变而来的。
除夕这个节日的“除”字,除了表示“辞旧迎新”的含义外,还有驱除病魔和鬼怪的寓意。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除了要进行年终大扫除,还要进行一些祭祀和守夜的活动,以求得神明的保佑和驱逐疫病和邪魔。随着时代的变迁,除夕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依然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传说中的怪兽叫做“年兽”,据说它外形狰狞,是一种非常凶猛的生物。据传它们通常在海底生活,但只有在中国农历新年这一天才会出现,攻击人们的家园,将房屋毁坏,损失惨重。人们为了躲避这个可怕的怪兽,会在家门口贴上红色的“春联”和“年画”,以及燃放噪音大的“鞭炮”,期望以此将年兽吓跑。这个传说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成为了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之一。
在一个除夕的日子里,人们都在忙着躲避年兽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村里。村民们纷纷劝他赶快离开,躲避年兽的袭击,但是老人却坚持不肯走,反而要挑战年兽,驱走它。
晚上,传说中的“年”闯进一户人家,发现门上贴着红纸,院子里灯火通明,屋里有一位穿着红袍的老人,手里拿着两把菜刀不停地砍着东西,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这一幕把“年”吓坏了,他惊慌地逃窜回到了海底深处。原来,“年”最怕的正是红色、火光和刀砧的声音。
后来,人们为了避免"年"的侵扰,就开始在除夕贴对联、装饰灯笼、穿红色衣服,还有包饺子、放爆竹、烧烛火等等习俗。这些传统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除夕的传说
古代有一种恶兽叫作夕,它有四个脚和四个角,因为冬季大雪覆盖,夕无法找到食物,就会到附近的村庄寻找食物。夕的身体庞大,脾气暴躁,非常凶猛,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和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会整理衣物,带上老人孩子,前往附近的竹林躲避,以避免夕的袭击。
在冬季,村子里的人们常常要躲避恶兽夕的袭击。一次,他们在逃难途中救了一个孩子,老婆婆感动并决定带他一起躲避夕。孩子聪明好奇,问大家在竹林里不怕夕来袭吗?老人告诉他,夕多次来到竹林,但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伐竹就匆匆走了。孩子提议砍一些竹节带走,挂上红布,夕就不会再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但还是照办了。到了第二天,他们发现夕真的没有来袭击,大家都欢欣鼓舞。这个聪明的孩子让全村人都免于逃亡之苦,众人无比感激。
夜幕已降,村民们因害怕“夕”而不敢入眠,只能在家门外悬挂红布条,守着手中从竹林带回的碎竹节。为了取暖,大家点燃燃烧火堆。这时,子夜中,一声巨吼响起,所有人都感到恐惧。就在此时,一个聪明的孩子站了出来,提出了一个引开“夕”的计划:大家将碎竹节扔进火堆中,吸引“夕”的注意,然后大家一起投掷碎竹节,让它远离村庄。
还没有等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跑到了村口。孩子发现夕正在村里胡闹,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大声喊道:“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就顺着声音追来了,但当它看到家家户户挂着红布条时,夕就没敢进去。于是,它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饥饿的肚子,来到村中央的空地。这时,孩子大声地喊道:“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傻愣住了。这个瞬间,夕用它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地甩在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后,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这些竹节是砍伐不久的湿竹节,遇上了旺火就会纷纷爆裂,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夕听到这声响,掉头溜走,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的时候,“夕”被人们扔进火堆里,竹节爆裂的声音惊吓了一些人,但住户的家因为挂着红条,所以“夕”没有进去,因此幸免于难。但人们并没有心情庆祝这件事情,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孩子“年”,却在这一天,即正月初一,被“夕”挑死了。
传说中的“夕”因为没有被杀死,所以每年的腊月30日,人们都要举行碎竹节,希望早日将其除掉。然而这个传说并没有得到证实,甚至连“夕”的踪迹都没有再见到过。但是,这个传说却成为了我们过年的一个习俗:在腊月30日的夜晚,人们会齐聚一堂,吃年夜饭,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同时,人们会放爆竹,贴门联,以求驱逐不祥之气。等到天亮之后,人们会互相走访邻里,祝福彼此。在初一的早上,乡亲们还会相互走访,以观察相邻是否受伤,并互相祝福,希望来年的腊月30日,不会再有“夕”来烦扰大家。这就是一个古老的习俗,传承至今,让人们在欢度新年的同时,寓意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祝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