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小知识 冬至有什么特点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26
冬至小知识,冬至是中国农历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通常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
冬至有什么特点
冬至的来历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气和节日之一,它具有自然和人文两种内涵。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据说冬至的长度和一年的日照时间相等。冬至也是太阳回归的开始,此时太阳高度逐渐回升,白昼也逐渐变长。因此,冬至标志着一个新的循环的开始,被视为吉祥之日。在中国南方,人们通常会在冬至祭祖、举办宴会。而在中国北方,人们则有吃饺子的传统习俗,这也成为了冬至的一大特色。总之,冬至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至是指在一年中太阳的高度角最小的那个日子,也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在冬至这天,太阳正好从北回归线的最南点经过,直射点南行到达极致。过了冬至这天,太阳的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也会逐渐变长,表示春天将会到来。
据《尚书·洛诰》记载,周公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是“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这个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是一种通过观测日影长度找出“土中”,即中国的中心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在夏至日和冬至日竖起高8尺的标杆,观测中午的日影长度,夏至日的日影为1.5尺,冬至日的日影为13.5尺。通过测算日影长度和地球自传的角速度,就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轴倾角,从而找出“土中”洛阳的理论位置。这种测量方法被称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根据《逸周书·作雒》的记载,周公定下了建造大都城成周的计划,并在城建设完毕后制定了详细的礼仪制度。这座城池南临洛水,北依邙山,被视为天下之中的中心聚集地。周公在成周明堂主持礼仪仪式,为国家制订了完备的礼制。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这意味着周公选取了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总之,周公的贡献对周朝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冬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据历史记载,自周代开始,冬至日就被视为岁首,至汉代依然如此。古人认为冬至日阳气生长,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因此是大吉之日。后来,冬至节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祭祖、家庭聚餐等共同的活动来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祝福。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方面是因为表示年关将近,余日不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重要性。从历史上来看,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开始盛行的,一直流传至今。
冬至三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冬至被分为三个时候:首先是蚯蚓结的时候,这是因为此时土壤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其次是麋角解的时候,由于阴气逐渐消散,麋角也开始解开;最后是水泉动的时候,因为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向北回返,太阳开始进入全新的循环,太阳高度逐渐回升,白天渐渐变长,因此山中的泉水也能够流动并且变得温暖了。
冬至谚语
1. 冬至到,大寒就到,补冬令已经到。
2. 冬至一阳生,一阳升万象更新。
3. 冬至头,冷在床裆痛。
4. 冬至补阳,春来少病痛。
5. 冬至吃饺子,家家户户团圆祭。
6. 冬至养生,补虚须养生。
7. 冬至补肾,全年无疾。
8. 冬至补益,更寿延年。
冬至的特点简要介绍
冬至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也标志着阳光开始向北半球移动,昼长夜短的天象发生逆转。在中国农历中,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人们会吃传统的冬至节日食品,如饺子、汤圆,也有一些地方有“冬至不雪,雪下数卷”的谚语。总之,冬至在中国代表着丰收、团圆和祈求新年丰收、安康的美好愿望。
冬至节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节日,起源于汉代,历经唐宋,一直流传至今。古人对冬至节非常重视,认为冬至日是阴阳自然转化,且有上天的赐福。在汉代,冬至被称为“冬节”,政府会为此举行祝贺仪式,人们互相赠送食物,互相拜访,欢庆这个固定的假期。《后汉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称冬至前后“君子静下心来,众官不肯做任何事,不听政治,再择吉日省事”,说明这个节日在古代社会具有特别的意义。现如今,虽然充满了现代的元素和变化,但冬至依然是一个思考人类与自然相处关系的时刻。
唐宋时期的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它被用来祭祀天地神明和祖先。在这一天,皇帝会在郊外主持隆重的祭天仪式,而百姓则会祭拜自己的父母长辈。即使在现代,仍然有些地方会庆祝冬至。
在古代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合之时,这也意味着从此之后,阳光会逐渐增多,白天会变长,气温也会逐渐升高。在小说《长生殿》中,冬至也被用作小说情节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小说主人公殷琦在冬至当晚消失了,而他的女友杨琪则开始逐渐成长。同时,在冬至这一天,皇帝也会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则在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问候,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敬意和感激。
在中国古代,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据说有一种说法是冬至大如一年,这表明古人非常把冬至看重。
在《汉书》中也提到了冬至,称之为太阳之灵。人们认为,在冬至过后,白昼越来越长,或者说阳气开始回升,这标志着一个新的太阳周期的开始。因此,冬至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应该得到庆祝。
这种庆祝也体现在很多的冬至习俗中。比如说,北方人会吃饺子、南方人会吃汤圆。这些食物都有着吉祥的寓意。
《晋书》中也有关于冬至的相关记载。据说在魏晋时期,冬至的时候,万国百官都会赞扬这个节日。但是,他们也提到了一个叫做郑丹的人,说他的外貌不如其他人,这也说明了在古代社会中,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视外表的节日。
冬至的气候特征
根据天文学上的定义,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度19分。此时太阳已经到达黄经225度,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气温逐渐下降。但是,由于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在晴朗无风的天气中,常会出现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根据气候学的划分,一些地区要再过20天左右才会入冬。
热带气旋强弩之末
据统计,每年11月份平均会有2-3个热带气旋生成。尤其是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气旋,有可能会发展成为台风。在过去的55年中,共有11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主要登陆地点为台湾、广东和海南。如果当年中纬度盛行纬向环流,热带气旋很可能会比较活跃;如果中纬度盛行经向环流,即冷空气比较强,那么台风就不容易出现。
华南秋夏两季
在华南北部的立冬期间,虽然会有寒风吹草动,但气温往往会很快回升。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还常会有人形容这时候是十月的小阳春,暖意融融。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很可能把这里的冬季推迟到了12月份才正式开始。
11月,在华南南部、台湾以及以南的海南岛等岛屿地区,尚未进入冬季,但气温也不是非常高,一般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下。不过,也有可能会受到强冷空气的影响导致强烈降温,只是近年来这种情况出现得较少。
入冬深秋易有霜雾
一般在正常年份的11月,从秦岭北部、黄淮西部到江南北部地区都会陆续经历初霜的出现。而在较为寒冷的年份,11月中旬的时候,甚至连南岭以北的地区也可能会出现初霜的情况。
经过锋后的冷空气影响,11月的北方温度开始回升,但如果没有冷空气的补充,几天之后空气质量会逐渐变差。特别是在大城市,因为大气中积累了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结后形成烟雾或浓雾,会对人们的健康和交通运行造成影响。相比北方,我国西南和江南地区的水汽条件要好一些,如果早晨气温偏低,则常出现成片大雾。
华北初雪降水多样
近期全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减少,尤其是在11月之后更为明显。高原雪山上的积雪也逐渐不再融化,回升的速度缓慢。而在华北等地,初雪的出现常常难以准确预测,给交通、生产和生活等方面带来很大的不便,需要加倍关注。同时,此时降水的形式也表现出多样化:有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当强冷空气影响南方地区时,江南也会出现雪的情况,对当地的气温和降雨状况都会产生影响。
西南地区一年中的干季通常为11月,但即使在雨水较为偏多的情况下,四川盆地、贵州东部和云南西南部仍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云南,晴天很温暖,而雨天则比较阴冷。此外,一旦强冷空气入侵,暖湿气流则会呼应,使得南方地区的雨量也会变得较大。需要注意的是,与长江以北和华南地区相比,江南地区的雨日和雨量要少,11月的干旱仍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对于一年三熟的华南而言更为显著。
气温下降变化明显
随着冷空气的增强,天气变得愈发寒冷。北方的人们已经适应了降温的常态。从10月下旬开始,供暖陆续开始,这让人们还有一个去处躲避严寒。然而,对于正在经历深秋“小阳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来说,平均气温通常为12℃至15℃。虽然绵雨已经停止,但如果遇到强冷空气南下,有时极短时间内即使不到一天,气温就会迅速下降8-10℃,甚至更多。不过,风停后,太阳再次出现,冷气团也会很快消散,气温也会快速回升。气温回升和热量的积聚,将带来下一轮较强的降温。此时,深秋天气的舒适氛围即将结束,进入初霜期,这一地区的红叶最佳观赏时间也与此同时开始,11月底陆续进入冬季。
南北温差
作为早已进入冬季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大风和降温已经成为常态。在华北中南部到黄淮等地区,立冬后常常会出现强劲的冷空气,这种冷空气常常会吹走这些地区山区的红叶,也可能把城市里的树木吹成光杆,给人们带来即刻进入冬季的感觉。如果遇到势力强大、速度快的冷空气,它会一路狂奔,使得北方的山口地区和南方的江湖河面的风力加大,大风会一直吹到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特别是在北部和东部海域,海上的大风可能会给海上作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