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历资讯 > 农历知识 > 三伏天和三九天 三伏天和三九天分别指什么

三伏天和三九天 三伏天和三九天分别指什么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7-14

三伏天和三九天,古人将一年分为三伏天和三九天,这是根据气候和养生传统总结出来的。

三伏天和三九天分别指什么

三伏天和三九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

根据前人的规定,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每年都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段时间被称为三伏是因为在农历气候规律中,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每个伏持续十天,合计三十天。有些年份中伏会延长到二十天,这样三伏就会持续四十天。

三九天

“三九”是指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中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与三九对应的是三伏。“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三九是中国传统农历年间的一个时期,指的是冬至后的一段时间,从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一共九天。所以三九并不是指具体的一天,而是一个时间段。人们常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表示这九天是寒冷的时候。

三伏天和三九天的区别

三伏天和三九天的开始时间是不同的。三九天通常是指在农历九月的第三个九日开始,持续九天,因此从数九开始后的第19天就进入了三九天。

而三伏天是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它的日期是由农历的干支历法中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结合来决定的。初伏一般是从夏至后的第11天开始,持续10天。中伏是从立秋后的第11天开始,持续10天。末伏则是从处暑后的第11天开始,同样持续10天。

所以,三伏天和三九天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是不同的,它们都是根据农历的特定日期来决定的。

三九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习惯上说是从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这段时间也是过农历年的时候,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算,第三个第九天正式进入三九天。

根据我国传统推算方法,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为初伏的开始日期,第4个庚日为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日期。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和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但中伏的天数因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出现的迟早而有所不同,可能为10天,也可能为20天。

三伏三九怎么算?

1、三伏

三伏是夏季的一个特殊时期,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具体日期是根据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来决定的。庚是天干中的第七位,属于金,金怕火,因此在三伏期间天气逐渐消减。根据传统的推算方法,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和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而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

三伏的时段长短并不完全一样。如果中伏在立秋之后结束,那么三伏的总时长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之前结束,那么三伏的总时长就是40天,其中中伏为20天。一般来说,三伏大约出现在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

古代中国使用 天干地支 的组合来记载时间。天干有十个,分别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通过将天干与地支相配对,可以得到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的组合,交叉配对60次,因此称之为 60甲子。

“三庚”就是指遇到3个“庚”字,直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会出现一个庚日,例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等。一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这不是10的整数倍,所以某一天是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确定,每年的入伏日期也不一样。

2、三九

中国有一种传统叫做"数九寒冬"的说法,是根据农历开始冬至的日子计算时令。具体计算方法是从冬至日开始(公历的大约是12月22日左右),每九天为一段时间,分别称为"一九"、"二九"、"三九"等。连续数满九九,共计81天(通常是到公历的3月12日左右),就算是"出九",也就是数九寒天结束了。这时候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来临了。

"三九"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从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指的是"三九九",也就是"三九"和"四九"相交的那一天,并不是指"三九"只有一天。有人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之间的时间段。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什么意思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句谚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俗语,主要强调通过冬天的锻炼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以及在夏天的高温环境下坚持锻炼的重要性。这句话并不出自《燕王剑侠》,而是一个民间谚语,广泛流传于民间。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最初意思指的是,练习武功,贵在坚持,要做到冷不避三九,热不避三伏。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这也成为很多现代人锻炼身体的一个标准。只不过需要注意,在冬季锻炼的时候要注意保暖,在夏季的时候要防止中暑。

中国农历年中有一个特定的时段被称为"三九天"。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从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被称为"三九"。它与"三伏"相对应。"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是中文俗语中的表达。需要注意的是,"三九"是指九天的时间段,而不是单独的一天。冬至后的第三个第九天也被称为"三九九",它是"三九"和"四九"相交的那一天。在这个时段,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之间。

中国有"数九寒冬"的说法,从冬至开始数"九"以计算时令。具体计算方法是从冬至日(即公历12月22日前后)开始算起,称为"交九",表明数九寒天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以此类推,一直到"九九"。数满九九共计八十一天(即公历3月12日前后),便是"出九",也就是数九结束,表示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来临了。

当然,各地春天的到来时间是不一样的。尽管已经过了九个节气,但是广大的北方地区还没有进入气象学上的春季。一般来说,江南地区在3月的上中旬就会迎来春天,华北地区在3月的中下旬到4月的上旬进入春季,而长城以北的地区则需要等到4月到5月才能入春(那时连续五天的日均气温保持在10℃以上才算是入春)。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在我国传统农历中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的转变。每九天为一个“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九九”过后,就表示冬天已经结束,春天来临了。一般来说,“三九”时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

初伏、中伏和末伏合称为“三伏”。初伏一般在7月中旬开始,中伏在7月底到8月初,末伏在8月中旬结束。在这段时间内,气温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峰,尤其是在夏至后的三伏期间。初伏为期10天,中伏为10至20天,末伏为10天。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追根溯源这句话常常在武术修行者身上体现出来。一般来说,以武为生的人身体较为健壮。他们相信,在严寒酷暑的天气中锻炼能够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同时提高武术功力和精神力量。

在"三九"锻炼时,因为天气过于寒冷,容易导致肌肉僵硬、毛孔闭塞,阻碍热量散发,导致体内热量失衡。这不仅会减低锻炼效果,还会使人感到极度疲劳。此外,寒冷天气会降低人体组织的兴奋度。在运动时,既增加了能量代谢,又增加了氧消耗,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对于身体虚弱和免疫功能较差的人来说,寒冷天气进行户外锻炼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咳嗽、甚至肺炎等疾病。因此,这类人应避免在这个时候进行户外运动。

在夏天的三伏时期进行锻炼会增加一些健康风险。高温天气下,户外锻炼会使人体体温升高,引起脱水,使心血管系统循环能力下降,导致神经功能紊乱等不良影响。此外,高温下进行锻炼还容易导致中暑。中暑是一种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中枢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混乱等。处理不当的话,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不可忽视的伤害。

对于体弱、体虚、或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病人群来说,按照“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锻炼模式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这些人群如果在寒冷的三九天或者闷热的三伏天进行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身体的负担过重,加重原有疾病的症状或者引发新的健康问题。例如,寒冷的冬季天气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而酷热天气下,身体容易脱水并增加心脏及肺部的负担,可能导致中暑和其他相关疾病。

因此,对于以上人群来说,应该避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进行剧烈运动。而是选择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轻度运动方式,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以保证身体健康和安全。此外,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运动,以确保个人健康的最优化。

展开全文

黄历查询
每日吉时
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