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月的来历 杏月的风俗是什么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2-12-27
因为在农历二月的时候是红杏花开的时间,所以农历二月也别称为杏月,甚至有不少诗句是描写红杏的,农历二月是春季的第二个月份,在这个月里寒冷已经几乎不在,大地回暖,四处春暖花开,也有不少人在这时候春游,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看看杏月的风俗是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杏月的来历】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1月:通常称: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孟春、上春。
3月:桃月、桐月、季月、晚春、暮春、季春、蚕月。
4月: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阴月、麦月 梅月 纯月 清和 余月。
5月: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6月: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
7月: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8月:桂月、壮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竹春。
9月: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
10月:阳月、小阳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冬飞、阴月。
11月:辜月、冬月、仲冬、中冬、畅月、葭月、龙潜月。
12月: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
【杏月的风俗是什么】
二月二,龙抬头
在众多的民间节日中,春龙节不算起眼,但这一天的习俗活动很有趣。因为这个时节,年庆刚刚结束,雨水逐渐多起来,田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因而人们又称它为春农节、农头节、龙头节。有农谚曰:“二月二,农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由于“龙”与“农”谐音,又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这天,人们要早起煮面条、炸油糕,寓意“挑龙头”“吃龙胆”,祈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春龙节传说在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就有了。伏羲氏非常重视农桑,奖赏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帝御驾亲耕,皇后娘娘送饭,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周武王在位时期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亲耕一亩三分地。后来农人从这天起春耕,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著作《说文解字》中解释了龙。他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北国,冬眠动物开始复苏,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习俗的最早记载。后来明代的沈榜在《宛署杂记》中写道:“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二月二”为何是“龙抬头”?
这个说法和故事就多了。有民间传说认为,龙系吉祥物,主管云雨,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此时正值惊蛰节气,许多地方已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是“龙”的功劳。另外,龙在古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人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龙抬头是从惊蛰节和春社日发展而来的。惊蛰和春社是两个古老的节日,特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历史十分悠久,古人在每个节气来临的日子必定会有所表示。考古资料表明,6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的人就已经有了春分、秋分等节气的明确概念(冯时《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文物》1990年第3期)。《礼记·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蔡墨语:“共工氏有子曰句尤,为后土……后土为社。”共工氏和勾龙是传说中四五千年以前的部落首领(“句龙”即勾龙)。《礼记》中说,人们把勾龙当做社神进行供奉、祭祀,说明汉族对社神的崇拜,最晚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宋代曾经规定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日,春祈秋报(陈元靓《岁时广记》引《统天万年历》)。惊蛰日和春社日一般都在农历的二月,而且总是在二月初二前后数日之内。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把二月初二当做土地神生日,北方很多地方也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祭祀土地神,这说明宋元以后春社日期发生了变化。由于每年立春的日子是不确定的,春社的日子也就很难确定,固定为二月初二就简化、明确了,不必再算来算去了。
旧时,每到二月二这天,许多村庄要举行庙会,唱大戏、耍龙灯,热闹一番。二月初二早晨,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都往家里引龙,引龙的方式多种多样。山东、河北、北京一些地方,人们一早打着灯笼到河边或井里去打水,一路上还将麦糠、谷糠、草木灰等碎状物呈线状撒在地上,就算把龙引进家中了。之后要烧香、上供,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龙”。引龙之后,家家户户做面饼,称为“龙鳞饼”,据说有了鳞,龙就不会受冻了。还有些地方要做面条,叫做“龙须面”,吃龙须面是为了让龙健壮有力。总之,这一天的食物多以龙的某一部位为名,以取吉利。吃饺子叫“吃龙耳杂”,吃油炸糕叫“吃龙胆”,喝茶要喝“龙井茶”,连烙饼的动作也叫“龙翻身”。
龙抬头的习俗
1、照房梁。
沈大侔在《春风采风志》中说:“二月二日……又以祭余素烛,遍照壁间,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说的就是二月二这天,人们用春节祭祀剩下的蜡烛,点燃后照射墙壁和房梁的习俗。常常是边照边唱:“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以驱逐害虫。其实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将要复苏的害虫被烛光照后,容易落下,然后消灭。照房梁,薰虫儿,实际就是早春季节的一次大扫除。这一习俗活动在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中,有记述。
2、吃炒豆
也称“咬虫儿”。炒豆分盐豆和糖豆两种,炒盐豆要先把大豆洗净,再用盐水煮泡几分钟,晒干后放在锅里爆炒,这样炒出的大豆颗颗裂口,吃起来酥脆不硬。炒糖豆也是先把大豆洗净晒干,放在锅里爆炒。大豆炒熟后即把红糖或白糖拌入豆内,待糖融化后出锅。这样炒出的大豆外甜内香,酥脆可口。据说吃炒豆就是咬害虫,使人畜庄稼不再受害虫危害。这种习俗当然是无科学根据的,但却寄托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因此,二月二咬虫儿的习俗就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直到现在仍盛行不衰。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