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龙抬头是怎么来的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17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龙抬头起源于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其起源时间已无从考究。而二月二龙抬头则是与龙抬头相关的一个节日习俗,据说起源于古代的祭龙活动。在这一天,人们会制作龙头、龙身等器具,并在龙船上进行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平安。此后,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民间游戏活动,如现在大家所熟悉的“抬龙头”游戏。总的来说,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富有民间传统色彩。
龙抬头是怎么来的
二月二龙抬头起源
这段文字讲述了二月初二这个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时代,据传伏羲很注重农业生产,他每年在二月初二时都会安排亲自耕种。到了周武王时期,这个节日更加盛大,文武百官也都要在这一天亲自耕种,以表彰农耕的重要性。
清时期的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因为这一天正值“惊蛰”节气前后。在冬天,蛇、蚯蚓、青蛙等动物都会进入冬眠状态,不吃不喝不动,这叫做“入蛰”状态。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逐渐变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所以这个节气叫做“惊蛰”。传说中的大龙是不存在的,它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加工出来的。人们期望龙能出现,以驱走所有的有害毒虫,带来一个好的丰收季节。因此,二月二日被称为“龙抬头”。
在北京的民间,每年的二月二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一个著名的习俗是在二月二这一天,人们要对付蝎子和蜈蚣等害虫,他们会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使得这些虫子因为光线而跌落,被消灭。在这一天的民间饮食中,许多菜肴都以“龙”为名,以取得好运,比如说吃水饺叫做吃“龙耳”,吃米饭叫做吃“龙子”,吃馄饨叫做吃“龙牙”,蒸饼上还会做出龙鳞状,称之为“龙鳞饼”。同时,在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不伤害龙的眼睛。
唐朝人把二月初二定为“迎富贵”的日子,并在这一天食用点心类食品,称之为“迎富贵果子”。而宋代宫廷则有更为丰富的庆祝活动。南宋时,宫中会举办“挑菜”御宴活动。在这个宴会中,厨师会在一些小斛中种植新鲜的菜蔬,然后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大家可以猜测其中的菜蔬名称,猜中者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这个活动既能够体验美食的口感,又可以提供娱乐性,因此备受宫廷贵族的青睐。尽管唐宋时期的活动与“龙抬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二月二这一天在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诸多庆祝活动的举办在当时的人们中十分流行。
在中国元朝时期,二月二就正式定为“龙抬头”这个节日。《析津志》中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就是龙抬头。”在这一天,人们会流行食用面条,被称为“龙须面”;同时也会烙饼,被称为“龙鳞”,或者包饺子,被称为“龙牙”等等。总之,所有的食品都必须以龙体部位命名,来庆祝这一盛大节日。
在元朝以后,人们开始记录“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而这一天也被称为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在这一天人们吃的饼是龙鳞饼,吃的面条是龙须面,而妇女则禁止做针线活,以免伤害龙的眼睛。而《辽中县志》则介绍了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妇女还会给童孩剃头,寓意为龙抬头。这些传统民俗活动反映了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和祈求丰收的信仰。
在传统文化中,古人们十分重视吉祥和祈求自然的恩赐。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几个在节日期间祈求自然恩赐的活动。
龙抬头的活动,这是在农历二月二这个特定日子里进行的,人们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以求风调雨顺。这种活动体现了小农经济意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祈求。
耍龙灯的活动,同样是为了求雨之意。这个活动通常在晚上进行,人们会拿着灯笼扭转和舞动龙灯,祈求雨水来临,给庄稼带来丰收。
讲求在这个日子剃头,也是一种习俗。这是为了祈求吉祥和好运,等待自然的恩赐。
总之,这些传统活动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珍视和敬畏之情,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宛署杂民》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讲求在这一天剃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