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历资讯 > 传统节日 > 综合 >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柬埔寨风筝节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柬埔寨风筝节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3-14

  风筝最早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岁月的流逝之中,风筝走出了国门,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扎下了根。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柬埔寨风筝节。

  制作风筝和放风筝活动在柬埔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扶南时期,风筝就随着中柬两国的商贸活动传人了柬埔寨,风筝在柬埔寨语里也包含“鹰”的意思,这与中国古代称风筝为“纸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聪明伶俐的高棉人将中国的风筝改造为更符合本民族特点的柬埔寨风筝,从那时起,放风筝成为了柬埔寨人的传统。

  柬埔寨风筝节的形成与农业生产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公元前400年,高棉人的祖先就制造出了竹哨风筝,并在收割季节的放风筝仪式上升放。古代高棉人存在的祖先信仰,使他们形成在雨季到来前祭拜祖先神的传统,祈求风调雨顺,以便粮食获得好收成。

  而在收割季节结束后,人们就举行放风筝仪式,来表示对祖先神的感恩,感谢祖先神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成。那时期的风筝,支架由竹子制成,风筝表面布满树叶,像席子一样编成。

  在扶南时期,柬埔寨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因此风筝常常被视作女王或者母亲,而普农风筝也被人们称为“母子”风筝,“母”即代表女王,“子”则代表臣民。

  真腊时期(7—8世纪),柬埔寨的水利设施更加发达,在河口修建了较大规模的城市,农业发展更加良好,因此高棉人举行的放风筝仪式也比扶南时期隆重得多。但在真腊晚期,政治动荡,真腊被分成了水真腊和陆真腊,整个国家也陷入到爪哇人的统治当中,人民生活不得安宁,放风筝仪式也停止了。

  吴哥时期是柬埔寨历史上的辉煌时期,阇耶跋摩二世将高棉子民从爪哇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这一时期由于正确的水利政策,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佛教在全国盛行。

  据中国元代使节周达观的记述,吴哥时期柬埔寨人在一年里可以耕种3—4次。由于农业的发展,放风筝仪式成为一个每年举行的重要王家仪式,按的传统习俗,高棉国王在每年雨季的开端举行御耕节,来祈求土地神开启农耕季节。而在旱季来临时则举行放风筝仪式,来表达对风神的尊重和感恩,感谢他给人间带来了好天气,为农民们收割作物创造了好的条件。

  随着1431年暹罗士兵攻陷吴哥,吴哥王朝的鼎盛时期过去了,高棉文化也受到极大的打击,风筝也逐渐被人忘记,甚至成为一种不祥物,从那时起,宫廷里也不再举行放风筝仪式。

  直到哲塔一世国王时期(1576—1595年),才有柬埔寨人开始重新放风筝。但宫廷的放风筝仪式并未恢复。巴隆拉嘉四世国王在位期间,开始举行王家的放风筝仪式,并且仪式按照佛教的传统举办。

  安东国王继位(1840—1859年)后,非常重视振兴高棉文化,每年十一月上弦十二至十五日,安东国王都要按照佛教传统来举办放风筝的仪式。人们在王宫里建造5座仪式棚子,并请5位高僧坐在棚里诵经,每个棚子里放有一盏宫灯和一只风筝。

  举行该仪式是为了祭祀佛祖舍利塔,并祈求在收割季节不要下大雨或者发洪水,也是为全体柬埔寨人民祈求幸福和安宁。安东国王去世后,后世的国王不再举行这个仪式了,但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放风筝又重新在民间兴起。

  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柬埔寨农业获得了较大发展,放风筝的传统又逐渐恢复。人们总要请僧侣来诵经,并祭拜神灵,祈求风和日丽,以便农民收割庄稼,获得丰收。收割季节前后,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喜欢在空地或田野里放风筝。

  1970年至1993年间,无情的战火再次席卷了柬埔寨的国土,人们看不到放风筝仪式的热闹场面。直到1994年,柬埔寨的风筝节才得以恢复。如今,每年由文化与艺术部举办的风筝节不仅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放风筝高手互相竞技,也吸引了很多外国选手前来切磋,人们将各式各样的风筝自由放飞,沉浸在无比欢乐的气氛中。风筝节不仅成为柬埔寨人民继承和发扬高棉文化的民族节日,也成为了吸引各地游客的旅游节会。

  风筝节的活动除了放风筝外,还有“斗风筝”。“斗风筝”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人们在风筝线上粘些碎玻璃碴,斗风筝者千方百计用自己的线挂住别人的线,然后用力猛拉,把别人的风筝线弄断,被弄断线者为败。另一种角斗的方法是,在风筝的前端装上尖尖的竹,用它去啄破别人的风筝纸,被啄破纸而风筝落地者则认输。

  另外,按照柬埔寨人的传统观念,如果高级风筝的线断了,落到谁家的房子上,就象征一种灾祸降临,那户人家必须请七座寺庙的和尚来诵经,借以除灾驱祸。放风筝者也往往怕人家追究责任而逃离家园。

展开全文

黄历查询
每日吉时
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