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 兔儿爷是怎么来的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4-05-14
中秋节的习俗,自古以来,我们中国有一个流传至今的传说——嫦娥奔月。在这个传说中,人们都知道在月宫里有一只玉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玉兔从简单的形象变得更为复杂,将它人格化、艺术化、神化,从而形成了对兔儿爷的信仰。这展示了古代月亮崇拜的一部分。在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上,人们通常都会祭拜月亮,也会记得祭拜兔儿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秋节习俗:兔儿爷。
兔儿爷是怎么来的
在《宫女谈往录》一书中,金易和沈义羚记载了荣儿讲述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离京城并在途中遇到了中秋节。虽然太后非常惊恐,但她仍然记得传统习俗并在寄居在忻州贡院中的时候举行了祭月仪式。
晚饭后照宫里的惯例,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按照东北的传统‘男不拜兔,女不祭灶’,而‘太阴君’是由每家的女主人来祭拜的。
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放上供桌并请出神码(一张纸上印有一只大兔子在月宫里炼药),将其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而是方形的。街上有时会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这说明晋北的斗都是方形的。
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贴上黄纸,供桌上放着四碟水果和四盘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此外,桌上还有一个中间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的大木盘,这是专为祭兔而准备的。此外,还配有两枝新鲜的毛豆角。四碗清茶是将茶叶放入碗中,并用冷水冲泡。” (注:将“糊”改为“贴”,“用凉水冲一下”改为“用冷水冲泡”)
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所有人一起完成了礼仪仪式。由于我们都是在外逃跑的人,非常担心一点礼仪上的不周到会惹恼神灵,给自己带来灾难。因此,每当有机会向神明磕头时,我们都会竞相参加,没有一个人会落后。我和娟子是轮流前去磕头的。
这个故事反映了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然当时是在逃难之中,但由于人们陷入危难,他们对神的敬畏和虔诚更为强烈。因此,他们只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香坛。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为太阴君。但是在民间,人们称呼它为“玉兔儿爷”。尽管这种称呼不如称太阴君那样庄重正式,但却显得更加亲切可爱。
根据清艺兰生的《侧帽余谭》,在中秋节期间,北京一带的家家户户都会祭拜月亮中的兔子,称之为“兔儿爷”。有些商家会制作出泥塑、布扎或纸绘的兔儿爷,堆积在市场上,形成小山的景象。家里的小孩则可以跟家人一起去购买瓜果等物品,拜祭兔儿爷。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