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起源于唐朝吗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6-02
中秋节的起源,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各个民族一切活动均围绕月亮这一主题,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那么你知道“中秋节”的由来吗?下面就由小编来为你解析。
中秋节起源于唐朝吗
“中秋节”这个节日是始于唐朝初年,但是真正的盛行是在宋朝时期。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和春节一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成为了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从2008年起,中秋节就被列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此外,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还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在我国古代历法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个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叫做仲秋,再加上农历八月十五日落在八月中旬,所以被称为“中秋”。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被规定为固定的节日。
根据《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的记载,春、中秋释奠是在文宣王和武成王的庙宇中进行的。另外,在开元十九年,太公尚父庙开始设立,与留侯张良合祀,每年中春和中秋进行上戊祭,其祭祀的牲品和乐器的制作都像文献中所载。而古代帝王祭月的时间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节,因为其时间与秋季八月相关,所以在唐朝还有八月节、秋节、八月会、团圆节、女儿节等称呼,同时与月亮相关的活动也很丰富,因此还有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名称,唐朝时期,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始于宋朝,并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有关中秋节起源的讨论很多,有三种可能,分别为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以及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中秋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意义,人们在这一天会聚集在一起,家人团聚,互相赠送月饼等礼物,表达他们对祖先和家人的感激之情。中秋节也象征着团圆和祥和,这一节日在中国举行的活动和庆祝仍然非常盛行。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在这一天,处于秋季中期,因此被称为中秋。中国的农历将一年划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此中秋也被称为仲秋。在这一天,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也叫做“月夕”或“八月节”。人们在这个晚上仰望天空中的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思念家人,希望能团聚在一起。即使身处异乡的游子也会倍感思乡之情。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
古代中国人民有着重视秋暮夕月的传统习俗。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会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这个仪式会设立大香案,摆上各种祭品,如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其中,月饼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西瓜还需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全家人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点燃红烛,一起向月亮拜祭。随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要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和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致。
相传古代齐国有个长相丑陋的女孩叫做无盐,她在幼年时曾经虔诚地拜月。长大之后,由于她出众的品德,进入了宫廷,但却未能获得皇帝的宠爱。某年的八月十五日,天子在赏月的时候看见了她,对她的美丽非常惊艳。后来,他立无盐为皇后,自此,中秋拜月的习俗由此诞生。嫦娥是月中的仙女,以美丽著称,年轻的女孩子们会在拜月时祈求“希望自己的容貌像嫦娥一样,面容如同皓月一般明亮”。
在唐代,中秋节是赏月、玩月的节日。而在北宋京城,人们在八月十五的晚上,不分贫富老少都要穿上盛装,点上香燃,向月亮神祈祷保佑。南宋民间则有相互赠送月饼表示团圆之意的风俗。在某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有许多特殊的风俗活动,比如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等。
如今,月下游玩已不再像旧时那样流行了。但是,庆祝美好生活的仪式“举杯邀明月”仍然广受欢迎。人们在中秋之夜,相聚一堂,畅饮畅谈,把问题和心愿倾诉于皎洁的月光下,或者借此祈求远方亲人健康幸福,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