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小百科 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4-29
寒食节小百科,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传统故事和习俗。而寒食节,来自2000多年前的传统节日,可能不为人熟知。它的日期是在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人们在这一天会观察节日习俗,比如插柳。
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寒食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荆州(今日湖北省荆州市),当时一个叫贾思勰的士人写了一本名为《齐民要术》的书,极其有名。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农业、园艺和畜牧业等相关知识。在书中,贾思勰提到清明节前三天禁火,禁火后就需要用寒食节前最后一顿饭的余热来烧纸,祭拜祖先,这样可以避免烧纸引起火灾。之后,人们就规定了寒食节为清明节的浸礼,而插柳则成了这个节日的重要习俗。
插柳的含义相当丰富。柳树因其习性柔韧,即使枝条被折断了也可以长成新树,被赋予了“弱者坚韧、不屈不挠”的寓意。同时,柳枝也代表着新生和成长,富有生命力和活力。人们会在寒食节这一天前往户外,以一束柳枝装扮自己,表达对生命力的崇敬和赞美。
寒食节作为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虽然较为陌生,但是其历史和文化背景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1.寒食插柳是在清明节期间的寒食节上,柳树被视为象征之物。最初,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的行为。早在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就已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在安徽、苏州等地方,人们还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史籍记载着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各种风俗活动,如“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等。因此,在民间流传着“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的说法。
2. 寒食节饮食文化传统丰富多彩,以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以及饧等为代表的食品备受欢迎。而其供品更加精美,包括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和神餤等。饮料方面也不乏选择,数十种不同的清泉甘水、春酒以及新茶等供应,寓意深刻,寒食节祭食蛇盘兔寓意“蛇盘兔,必定富”,是民众期盼富足生活的象征。而子推燕则取自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是对忠诚、高风亮节的崇敬和传承。
3. 寒食踏青,也被称为踏春,起源于唐宋时期。宋朝的文学家李之彦在《东谷所见》一书中写道:“先去拜祭扫墓,之后就可以和兄弟、妻子、亲戚、朋友一起畅游,尽情地享受这个春日美景,最后兴高采烈地回家。”而明代的《帝王景物略》中也记载了京城的踏青活动:“每到寒食清明之日,京城的人们都纷纷踏青游玩,不论是骑车、步行还是骑马,游客络绎不绝,人数繁多。”可见当时踏青活动的盛况之高。
4. 寒食秋千:秋千是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的游乐项目。在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皇帝称其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则因而呼之为秋千”。而在宋代宰相文彦博的《寒食日过龙门》一诗中,他描绘了“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的美景。
5.寒食蹴球是一项盛行于唐朝的体育活动。据《文献通考》记载,蹴球起源于唐朝,参赛者在两棵修竹间搭起球门,用网围绕上方,以射门的方式进行比赛,胜负由球工分组决定。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等多位皇帝都喜欢参与蹴球比赛,其中唐德宗在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时,还赐宴宰臣观看武臣和勋戚子弟进行蹴球比赛,活动备受赞赏。而宋代时期也曾有《太祖蹴鞠图》,展现了历代踢球活动的状况。
在寒食节期间,学者们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人的爱,或者从风景中得到灵感并感到深深的感动。因此,许多诗歌在此期间被创作,从唐玄宗、张硕、杜甫、韩愈和刘宗元等著名诗人,到更近代的宋、金、元朝,共计三百多首诗歌被收录在《全唐诗》中。寒食节期间的诗歌艺术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独特而珍贵的分支。除了诗歌,其他活动如宴会、观花、斗鸡、雕刻鸡蛋、拔河、生火、放风筝、用各种植物打斗和玩陶器等也很受欢迎,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寒食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民俗风情。通过对于寒食节过去和现在的简单介绍,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其对中国民族精神的影响和传承。在未来的日子中,让我们共同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