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小知识 重阳节叫法的由来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8-09
重阳节小知识,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期在农历九月九日。
重阳节叫法的由来
一、重阳节因何得名?
重阳之意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易经》是其中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易经》中,数字六被视为阴数,而数字九则被视为阳数。
为什么阴用六,阳用九?
坤卦的确是由三条断掉的直线构成的,根据传统的八卦图来看,它被认为是坤卦。在这种说法中,这三条直线被视为六段,因此被称为六,代表着阴性。这种观点是根据八卦理论中的五行相生相克以及阴阳平衡的观念来解释的。
纯阳卦乾卦的卦象确实是三条连续的直线,一般来说,阳卦应用三个阳爻来表示。然而,在八卦中,每个卦象都有一个对应的反义卦象,反义卦象往往是通过将原卦象的阳爻变为阴爻,阴爻变为阳爻得到的。乾卦的反义卦象是坤卦,坤卦的卦象是三条连续的阴爻。因此,在八卦中,阳卦和阴卦的爻辞数是对应的,阳卦爻辞数为九,阴卦爻辞数为六。这是根据八卦理论而来的,用九来表示纯阳卦乾卦的三个阳爻。
我们都知道,正统阴,说到天的时候,绝不能忘记地,因为只有天没有地,天是没有作用的,所以正不能离开负。
阴阳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天地万物的运行密切相关。根据传统的阴阳理论,阳有三画,阴有六画,三加六得九,因此阳被称为九。这种表述直观地展示了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阴阳的平衡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目标之一。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二、重阳节源于何时?
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载,先秦时期之前的九月,已经出现了丰收之时祭飨天帝和祖先的活动。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献上祭品,向天帝和祖先感谢他们赐予的恩德。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当时节俗已定型了。
唐代:正式由朝廷批准民间以中和(二月初二龙抬头)、上巳(三月初三修禊日)、重阳为节令。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四句诗记住关于重阳节的全部习俗
习俗1、登高:为了长久,或为了避灾
汉末时期的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提到:“时间如流水般飞逝,转眼又到了九月九日。九是阳数,意味着日和月的合一。人们喜爱这个数字的寓意,认为重九代表长长久久的祝愿,因此登高聚会庆祝。”
《续齐谐纪》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恒景和费长房一同出外游学的时候,费长房告诉恒景,他家中将在九月九日遭遇灾祸,需要迅速回家,并告诉家人制作茱萸香囊,佩戴在手臂上,然后一同登高饮菊花酒,这样就能避免灾难。这个传说大概就是今天人们庆祝重阳节登高饮酒和女性佩戴茱萸香囊的起源。
唐代: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
明代:九月重阳,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此风一直流传到近世。
习俗2、吃糕:步步升高
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
由于没有山的地方可供登高,有人就把登高的念头转移到了吃糕上。他们用吃糕来取代登高的乐趣,以此来表达不断追求进步的意愿。由于这个习俗主要在重阳节进行,所以被称为“重阳糕”。
关于吃糕的历史: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代时已经存在九月九日吃蓬饵的习俗,这可以追溯到最初的重阳糕。
宋代时期,重阳糕的流行达到了高峰。重阳糕因与高(指长寿)的发音类似,所以人们食用重阳糕寓意着追求吉祥和长寿的心愿。
关于吃糕的传说:
康海是明朝的状元,他是来自陕西武功的。他参加八月中旬的乡试后,因病卧床在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信使兼程将这一好消息送到了武功。家中无人打发赏钱,信使不愿离开,坚持要等康海回来才走。
康海康海病好后,才回到家中的时候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并且给了他报子一笔赏钱作为报酬。他还蒸了一锅糕作为他回程时的干粮。此外,他还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分享。
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习俗3、佩戴茱萸:辟邪治病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人们会在民间插戴茱萸,有的人还会用茱萸制成囊佩来佩戴,据俗信茱萸能够驱赶邪佞并治疗病痛。
晋代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每年九月九日的一些习俗。她会头插茱萸、饮菊花酒,还会食用蓬饵,并举行出游和欢宴活动。
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记述了这一情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唐时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的习俗已经流行。
在民国时期,一些文人在秋季聚会上常用一种常见的邀请函款式,大致是这样的:“×月×日,登高并举行萸觞仪式,期待着美好的秋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茱萸风俗逐渐式微,不再像以前那样流行。
习俗4、赏菊:求寿
唐代: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诗云:“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习俗逐渐少见了。
宋代:已经开始流行重阳赏菊了,《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菊花具“养性上药,能轻身延年”之效用,被誉为“十二客”中的“寿客”。(十二客指的是十二种花:牡丹─贵客 , 梅花─清客 ,菊花─寿客 ,瑞香─佳客 ,丁香─素客 ,兰花─幽客 ,莲花─静客 ,荼靡─雅客 ,桂花─仙客 ,蔷薇─野客 ,茉莉─远客 ,芍药─近客。)
在汉族古代传统中,菊花代表着长寿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延寿客”(菊花)的地位逐渐取代了“辟邪翁”(茱萸)。
习俗5、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在这个节日里,有一种传统习俗是饮用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重阳节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之酒。
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汉魏时期就已经有了酿制菊花酒的传统。根据文中描述的方法,人们会在菊花舒展时采摘它们的茎叶,与黍米混合在一起酿造。菊花酒的酿制过程需要一年的时间,到了九月九日才会成熟,这是大家开始享用菊花酒的时候。因此,菊花酒也因此而得名。所以可以说,我国酿制菊花酒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
晋代诗人陶渊明曾经说过:“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
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
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
习俗6、祭祀酒神的节日:
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节,开始投料下药酿酒。据传说,这是因为九九重阳时阳气旺盛,才能酿出好酒。每当初酒烤出时,酒坊老板会在贴有“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上供品,祈祷酿酒顺利。
四、重阳节对文化的影响
重阳节以其瑰丽缤纷的传说和丰富多彩的习俗成为了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明日就是重阳,灵机文化特地选取了几首重阳相关的古诗词,请细细品读。
重阳山居【唐·司空图】
诗人自古恨难穷,暮节登临且喜同。
四望交亲兵乱后,一川风物笛声中。
菊残深处回幽蝶,陂动晴光下早鸿。
明日更期来此醉,不堪寂寞对衰翁。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