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节小知识 祭灶节跟小年是同一个节日吗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29
祭灶节小知识,中国传统节日中,小年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日,因为这个节日标志着新年的即将到来。在全国不同的地方,小年都有着各种不同的风俗和命名方式。很多人会认为祭灶节就是小年节,但是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祭灶节跟小年是同一个节日吗
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汉族人庆祝传统节日祭灶节,也被称为“交年”、“小年下”、“小年”。在这天晚上,每个家庭都会进行“祭灶神”的仪式,以送灶王升天。祭灶神是商周时期五祀之一,最初是夏祭,后来改为腊祭。早期称之为“灶神为炎帝于火而死的遗体”。关于古代祭灶节的日期有不同的说法,“官祭三,民祭四,乌龟祭五,鳖祭六”也是其中一种说法。
农历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因此在中国有“二十三,祭灶官”之说,以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去,初一五更来”的对联。在这一天或提前的时间,家家户户都会前往街头购买由玉米或小米制成的“祭灶糖”,并在晚上向灶王爷敬献祭品,目的是为了糊灶王爷的嘴巴,防止它向天上汇报其家庭的一切行为。
同时,在这一天还会进行燃放鞭炮等活动,以示对灶王爷的尊敬和庆祝。而经过祭祀使用的祭灶糖则通常会将其与炒玉茭混合并揉成团子的形状,分发给家中的小孩或大人食用。
祭灶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正月二十三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家里的灶堂前,为灶神祭祀并送别过去一年为自家守护的灶神。祭灶日有一个传统的流传口诀,如文中所述。按照这个口诀,人们需要在不同的日子里完成不同的事情,例如送闺女、送小四、打扫卫生、蒸年馍等等。在初一这一天,人们会做出独特的动作,即“撅的屁股作揖”,以示对新年的迎接。人们认为,通过这些行动,可以祈求灶神保佑自家平安幸福,预示着新一年的吉祥如意。
祭灶的习俗是非常古老的。在《礼记·月令》中就有这样的描述:“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灶径指的是在灶台旁边的一种承器,通常是以土制成。这个习俗被列为“五祀”之一,其中的“祀守”就是祭灶的意思。在《战国策·赵策》中也提到,复涤侦向卫君报告:“臣曾经梦到灶君”,所以灶君这个神明在当时也拥有相当的地位。唐代的诗人罗隐也曾写过一首送灶的诗,其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这再次证明了祭灶之礼在历史上相当久远,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祭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是春节的序曲。在古代,它的地位仅次于中秋节,人们都要在这一天里祭拜灶神,祈求来年平安吉祥。当天,外出做官、经商或读书的人都会赶回家团聚,品尝自家做的祭灶糖果。宋代诗人范成大在他的诗作《祭灶词》中详细描述了这一节日的情景,“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首诗实在写得真实细致,富有情趣,表现了古代民风对于祭灶节日以及食品的丰盈的重视。
“灶君神像”通常被贴在厨房的风口上,它的两边常常配以联语,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者“回宫降吉祥”,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的旁边通常画有两匹马作为坐骑。在祭祀灶君的时候,需要准备一些供品,其中最突出的是糖瓜。在晋北地区,人们通常使用饧,它是麻糖的初级品,非常的黏稠,现在也被统称为麻糖。对于这类食品,它们吃起来又甜又黏,人们取意于灶君只会顾着吃而忘记说话,在上天之后,他的嘴巴被糖黏住了,以此免去了可能带来的是非之事。除了糖瓜之外,供品中还需要摆上几颗鸡蛋,这是为了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动物们作为零食。
据说,这些部下都是灶君的手下,因此在祭灶期间,需要特别注意一些祭祀仪式。除了上香和献酒,还需要为灶君的坐骑撒马料,直到厨房门口为止。完成这些仪式之后,需要将灶君的神像烧毁,等到除夕之时再重新设置。据古俗所说,女性不参与祭灶活动,通常由男性全权负责。但在近代,很多家庭主妇也会充当祭灶活动的角色。
传说中,灶君是负责监督人间善恶的神祇,其能够减少人的寿命作为惩罚。根据《太上感应篇》的记载,灶君受命于司命,可以根据罪行的轻重来最终决定罪犯的判罚,从减寿一百天到减寿十二年不等。因此,要想获得灶君的宽容,人们在祭灶时要好好礼遇,希望灶君高抬贵手,减轻自己的罪责。
在晋北地区,有一首民歌,唱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歌叫做“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这首歌表现出人们对丰富的物质生活的渴望,希望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同时,歌曲也展示出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家庭、社区生活的重视,特别是在过年期间,大家期待团聚,享受各种美食和舒适的生活条件。这首歌反映了晋北地区人们朴素、善良、向往美好的生活态度。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