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冬志节的习俗 潮汕冬至节有哪些习俗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3-17
潮汕冬志节的习俗,在潮汕地区,冬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会用各种方式来庆祝。首先,冬节期间,人们会吃各种有营养的食物来补充身体能量。例如,糯米饭、猪脚姜汁醋、花生糊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美食。此外,人们还会在这一天煮汤圆,这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传统食品。除了食物之外,人们还会进行一些宗教和文化活动,例如烧香祈福、拜祭祖先等。总的来说,冬节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在潮汕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美食文化。
潮汕冬至节有哪些习俗
吃冬节丸
潮汕冬节丸,分为两种:一种是糯米丸,另一种是尖米丸。糯米丸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而尖米丸则是用粳米粉揉成长条,斜着剪下来,两头尖尖的,因此被称为尖米丸。尖米丸主要在揭阳一带流行。
往昔有一个樵夫,他去山采木材,不小心滑倒坠入一个非常深的涧中。由于涧太深,没有人可以救他,他也无法摆脱困境。此外深山中的路也很少有人经过,樵夫呼喊求救,并且声嘶力竭,但始终没有人能够听到他的声音或提供帮助。樵夫被困在涧中,但幸运的是,他能够找到黄精和姜来充饥。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他不断地吃黄精和姜,身体逐渐生出毛发,变得十分轻盈,最终他学会了飞行,从涧中飞出并回到了家中。然而,樵夫的性格和外貌已经发生了变化,当家人呼唤他的名字时,他不再回应。为了让樵夫恢复原来的性格和外貌,家人决定用糯米粉和水制作成丸,让樵夫吃下去。樵夫误以为是黄精和姜并食之,最终他逐渐地恢复了原来的性格和外貌,家人们才得以团聚。从那之后,制作成丸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就这样搓丸的传统就开始了。
这则传说是关于冬至吃糯米丸的习俗的解释,着重强调了寓意的层次。潮汕人最初是从福建迁居而来的,并与福建人口风相同。而这种民俗活动使得潮汕人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家人团聚、家族和谐团结的寄托。在冬至节前,每户家庭都要将糯米舂成粉末,晾干备用。在冬至前一天晚饭后,家里的女主人会摆放一大筐(浅口的篮子)在桌子上或地上,用热水把糯米粉和成团,然后,全家人不论大小都会围坐在筐周围,手捏成糯米丸子的形状,并将其放入筐内晒干。
冬节丸是一种以搓成大小不一的丸子为基础的食品,它象征着家人团圆。在冬至这一天的早晨,家庭主妇会煮红糖汤,将冬节丸放入锅中煮成汤丸。在家中首先盛一大碗给祖先拜祭,然后地主爷、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等神灵也各用一碗汤丸祭拜。接着家庭成员会一起吃汤丸,俗语称:“汤丸唔食天唔光”,即必须吃汤丸,才能保证一年不会出现灾难。孩子们特别喜欢吃这碗圆,常常半夜醒来几次要求吃。而此时天往往还不亮,这是因为到了冬节前这天,夜晚的时间最长。一旦过了这一天,夜晚逐步变短。
据王琳乾先生在《说说小阳春与寒冬至》一文中的解释,这个俗谚有两种不同的来源。第一种解释是,冬至是小过年,人们在过完新年之后长一岁。第二种解释是,这个俗谚来自于囚犯,在古代秋季是杀人的季节,犯死罪的囚犯都在秋季被处决。而冬至一到,囚犯就能够延至明年才执行死刑,因此,囚犯食用冬至汤圆就能够说自己又长了一岁。史料记载,以前每年到冬至时,狱囚都将被处决,他们的家属为了表示悲痛,摇着灯笼整夜守在狱门外,直到囚犯被带走,这就是“执笔对之泣,哀此击中囚。”的由来。
在潮汕地区,家人如果有在外地工作的,通常会留下一些糯米粉,以待他或她回家时做汤丸吃,以表达家庭团圆的意愿。此外,他们也会经常留下一些糯米粉,以用来招待客人。在潮汕地区,许多人都是移民海外的华侨,他们通常会在冬天回家,然后在春天再出发。因此,留下糯米粉来等待亲人回乡,也是一种风俗,也象征着甜蜜团圆之意。希望这段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吃汤圆
在潮汕一带,冬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准备春糯米粉末,制作糯米汤圆。到冬节前一天晚饭后,家中主妇会摆上一个大葫(浅沿的笸箩)在矮凳上,将糯米粉末揉成团。然后,家人们围坐在周围,各自搓成弹珠大小的冬至圆。有些人会故意搓一些大小参差不齐的圆,称之为“父子公孙”圆,象征岁暮之际,希望一家人圆满团圆。在冬至日天亮之前,勤劳的主妇会用红糖煮熟“冬至圆”,盛于碗内祭拜祖先和司命帝君。起床后,大人和小孩都会先吃一碗冬至圆,这样才算添了一岁。如果有家人外出不归,那么一定要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归家时,做一碗汤圆给他吃。
这段文章讲述了人们在冬节期间除了会食用冬节圆外,还会给牛喂食冬节圆,并在牛身上贴上冬节圆来祈求主人的福气。同时,人们也会在家里的门环、牛栏、猪圈等处贴上冬节圆,以及在灶头上放上五、七颗冬节圆来庆祝冬节。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