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起源你知道吗 关于重阳节起源的说法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4-08-23
重阳节起源你知道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又称为“重九”,因为这个节日的时间是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祭祖、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挂艾叶等。下面是关于重阳节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主流说法。
关于重阳节起源的说法
其一
传统的重阳节起源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吕氏春秋》中的《季秋纪》中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这表明在九月份,人们就开始收获农作物,并且祭拜天帝、祖先,以感谢他们的关照和恩德。同时还会享用美食,祭祀、感恩和庆祝活动交相辉映。
重阳节源于汉代,据《西京杂记》记载,宫人贾佩兰在西汉时曾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便是后来出现了重阳节求寿之俗的渊源。这种习俗最初是由古代巫师或者道士追求长生的影响产生的,其中包括采集各种药物来服用。另外,重阳节还有大型的饮宴活动,这源自先秦时期庆丰收之宴饮。据《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在隋时代,杜公瞻则对这一节日予以注解:“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总的来说,求长寿和饮宴的习俗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其为“九月内火”。这一现象使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也让那些将大火视为神明的人们感到恐惧。因为大火星的消失暗示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人们进行了送行祭仪,就像在大火星出现时进行迎火仪式一样。虽然古代的祭祀活动早已失传,但是我们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找到一些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线索。比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就是在家中祭拜火神。此外,古人还将重阳与上巳、寒食、九月九、三月三等春秋大节进行对应。汉刘歆的《西京杂记》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和重阳的对应是基于“大火”星的出没情况。
随着人们的谋生技术不断进步,他们对时间也产生了新的认识。以前的“火历”已经逐渐被一般历法所代替。虽然曾经流传着九月祭火的仪式,但是这种仪式在现代已经逐渐衰亡。但是,人们仍然会因为九月阳气的衰减而感受到自然物侯变化的特殊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传城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现代人可能会对这种传统习俗产生新的解释,但是这种习俗仍然得以传承。
重阳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人们的生活中拥有特殊的意义。它通常被视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标志着秋季的到来。上巳、寒食是冬季过后出室游玩的春节,而重阳节则是秋季即将过去,人们即将隐居过冬时的秋游,因此有“辞青”的习俗。人们通过庆祝重阳,纪念长寿和尊老等传统价值观。节日期间,人们会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等活动,以表达对秋季的热爱和对老年人的尊重。重阳节的习俗非常丰富,在庆祝活动中有许多有趣的活动,这些活动也是人们体验秋天的方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