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分别是什么 24节气都是什么时候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4-07
24节气分别是什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中国农耕文化中的一个独特标志,也是反映自然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国的农事生产、节庆活动、传统医学等多个领域中,二十四节气都有着深入人心的影响。那么,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吧。
24节气都是什么时候
1. 立春:每年的2月3日或4日,意味“春天开始了”,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耕备耕的时间到了。
2. 雨水: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意味“开始有了雨水”,是全年降雨的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要注意水田的排水和保温。
3. 惊蛰:每年的3月4日或5日,意味“春雷惊醒了蛰伏的动物”,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开始,农业生产需要加强管理,及时护树、护花。
4. 春分:每年的3月19日或20日,意味“春天开始进入中期”,是日夜平分的日子,天气开始转暖,要及时做好春季耕作准备。
5.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意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祭祀祖先、扫墓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及时施肥、耕种等。
6. 谷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意味着农作物开始进入抽穗和开花期,要注意防治病虫害。
7. 立夏:每年的5月4日或5日,意味“夏天开始了”,是农民春耕的收官,准备进入夏季的生产管理。
8. 小满: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意味五月天田野香,是农民夏季生产的开端,要及时进行防汛防虫等工作。
9.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意味着许多作物可以开始收获,此时,农民要按照品种特点,瞄准时机,科学收获,确保产量和品质。
10. 夏至:每年的6月20日或21日,意味“夏日最长,阳光最强”,要保证农业生产中的灌溉和通风。
11. 小暑:每年的7月6日或7日,意味着夏季进入了真正的“火炉模式”,农民要及时施肥、防虫、防暑。
12.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暑气达到顶峰,是防暑降温的关键期,同时要保证农作物获得充足的水分。
13.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意味“秋天开始了”,是农民夏季生产的收官,准备进入秋季生产。
14. 处暑: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意味着天气开始转凉,是进行农作物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期。
15.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意味着天气已经很凉爽了,是早秋的一个节点,农民应该及时施肥、开展田间管理。
16. 秋分: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意味“秋天开始进入中期”,农业生产进入了决定作物成长和收获的关键时期。
17.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意味着渐渐地降温了,是进行采收农作物的时期,农民要注意库存和防虫等工作。
18.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意味着除了南方一些地区,主要是北方,天气已经很寒冷了,农民要及时收割、储存和保护农产品。
19.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意味“冬天开始了”,是农民进行冬季生产管理的开始。
20.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意味雪花飘飘,应对农业生产中的保温、保水、防虫等问题,确保作物安全过冬。
21.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雪若过多需及时处理,注意加强种子质量管理,保障后续的生产。
22. 冬至: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意味着“冬天最长”,是农民冬麦、冬菜等生产的重要时期,同时需注意灌溉、通风等,确保作物顺利过冬。
23.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意味冬季进入最寒冷的阶段,农民要及时防冻保温,确保农作物安全度冬。
24.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要及时进行肥料管理、消毒、预防病虫害等工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