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 四立都分别指的是什么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3-29
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四句话完整地包含了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这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最早见于春秋之际,到了秦汉年间已经完全确立。今天,我们着重讨论一下二十四节气中“四立”,看看它们都分别指的是什么?
四立都分别指的是什么
立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一直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并曾一度被认为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立春是根据天文学来划分的,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春季意味着温暖、鸟语花香和生机勃勃的生长和耕耘播种。气候学上,春季是指气温平均在10℃至22℃之间的时段。到了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昼变长了,太阳更暖了。此时气温、日照和降雨通常都在转折点上升或增多。在小春时节,作物的生长速度会加快,油菜会抽苔,小麦则会拔节,这时应该及时浇水追肥,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在农谚中,人们常说:“立春雨水到,早晨晚睡觉”。同时,大春也是备耕的时候。虽然已经立了“春”,但在盆地的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甚至有时会出现“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农业生产时应该被考虑到。人们往往可以通过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和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来感受春天的气息,而那些正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则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立夏
根据气候学标准,立夏是指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的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入夏时间可能并不一致。在四川盆地南部,立夏前后刚刚进入夏季,而盆地其余地区的气温为20℃左右,仍处于暮春时节。然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的气温在4月中旬已经达到了24℃以上,夏季的炎热感觉早已来临。根据《易纬》的说法,立夏可以被视为“电见”的时期,但是在四川的盆地,雷暴多数出现在4月上旬或中旬,因此并不需要等到立夏。在立夏之后,是盆地中水稻大面积栽种的关键期,此时大雨的时机非常重要,因为它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如果雨量不足,那些依赖于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进行栽培。过去多年的气候资料表明,盆地东部的大雨通常在4月中下旬开始,中部在5月中下旬开始,而西部则在5月下旬开始。在盆地东南部,5月的雨量通常为100至200毫米,而在西北部则为75至100毫米。在盆地西部和中部,由于大雨开始时间比较晚,雨量相对较少,因此可能会有夏旱现象。在这个时期,正是盆地收获小春作物和播种大春作物的时候,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在晴天时要及时收割,而在雨天时则要尽快进行栽种。在连续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需要特别注意小春作物生长期间的芽苗抗旱保护,因为低于20℃的温度可能会对早稻造成危害。
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至”这句话表明了立秋与凉风之间的联系。因此,立秋标志着凉爽的秋季正式开始。不同地区的纬度和海拔高度不同,因此不可能在立秋当天同时进入秋季。根据气候学上的标准,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的5天为春季和秋季。在我国,除了一些纬度较北和海拔较高的地区,立秋时多数地区仍处于炎夏季节。甚至在东北大部分地区,此时也还看不到秋季的黄叶和凉风阵阵的景象。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8月份仍然很热。根据气象资料,盆地通常在9月中下旬才会进入秋季。在全年多为冬季或冬季较长的高原和高山地区,根本没有特定的秋季开始时间。立秋以后,四川省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开花结果,仍要严格的田间管理。中稻和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需要注意冰雹、大风和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盆地东部和西部必须继续做好防洪和抗旱的工作。尽管立秋之后仍然处于盛夏季节,但随时都可能到来的一个金色秋季(“立秋十天遍地黄”)需要有所准备。
立冬
“立,建始也”,这是指冬季自此开始。在“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的时候,冬季正式开始。虽然四川盆地雪霜出现的时间比较少,但按照气温划分季节,即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这更符合当时的物候景观。在立冬时节,四川省盆地仍处于“三秋”繁忙时期,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而这个时候的天气适宜油菜移栽。春性较强的小麦也要在这个时候进行抓播种,因为立冬后期容易出现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大幅下降,如果播后气温过低,就会影响产量。在立冬之后,日平均气温低于15℃时,红苕的生长已经逐渐停止,因此应该及时收获。如果立冬之后出现早霜,则应该及时挖窖免受冻害。在高原地区,此时已是干季,湿度迅速减少,风速渐增,对于森林火险必须高度警惕。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