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历资讯 > 农历知识 > 五毒月九毒日有科学依据吗 五毒月九毒日禁忌是真是假

五毒月九毒日有科学依据吗 五毒月九毒日禁忌是真是假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10-07

根据传统的民间习俗,五月是五毒月,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月份,需要格外注意,但是应该有很多人好奇五毒月九毒日有科学依据吗?在五月里有很多事情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也是需要记住这些禁忌,但这五毒月九毒日禁忌是真是假?我们就一起通过下面的文章来了解一下吧!

【五毒月九毒日有科学依据吗】

没有科学依据

五毒是指人们心目中五种有毒或有害的动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所说的五毒有一些区别。有三种说法比较常见:一说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壁虎;另一说则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蜘蛛;第三说是老虎、蝎子、蜈蚣、蛤蟆和蛇。古人心目中,这些动物都是高度危险的动物,所以称为“五毒”。

五毒图案的使用目的共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它们的凶恶面目驱逐各种邪气从而保护人,即辟邪。另一种是为了消灭它们,免得它们给人造成伤害。

民俗认为每年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于此日午前在屋角及各阴暗处洒石灰、喷雄黄酒、燃药烟,以灭五毒,驱秽气。与此同时,将灰尘垃圾扫于室外,以净其室。

民间认为,儿童最容易遭受疾病侵袭,所以,儿童服装上出现五毒图案最多,甚至出现专供儿童穿用的五毒衣。人们在小孩的肚兜、背心、鞋帽等衣服上绣制五毒图,是按照"以毒攻毒,厌(古时厌字与压字形相近,意相通)而胜之"的原则,对伤害孩童的邪毒之物以制约。按照旧俗,幼儿要穿五毒衣、五毒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疾病,兼防蚊虫叮咬。经过长期的女工实践,人们对五毒造型进行了修饰美化,逐渐失去了当初以凶御凶的本意。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有的地方的人们进入五月后要吃“五毒饼”,并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五毒月到底有多毒?

古代农历五月是毒虫、瘴气、瘟疫等爆发之时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生活环境简陋,改变环境及医疗条件落后的前提下,农历五月因虫咬、中邪、感染瘟疫、精神烦躁等导致生病、死亡、意外的人陡然增加,正因毒虫肆虐、瘴气流行、瘟疫爆发、邪气伤身等引起古人对这个月的恐惧,故将这个月称之为“毒月”。

毒月期间,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空气也变得潮湿,由于有了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所以各种毒虫、蚊蝇幼卵及微生物等进入大量繁殖期和活跃期,同时人体也极易受到湿热之邪的侵袭而发病。

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汉族民俗中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经验的传承。

端午在芒种与夏至之间,九毒日亦在夏至前后,五月即夏至前后各半月。此时阳气达于中天,而地下则阴邪外露,毒物横行,瘴气乱作,故以纯阳之毒破阴辟邪,雄黄、艾草、菖蒲、苍术当用。夏至与冬至相对,正阳极反阴之时也,极而不返,则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子午二月正当阴阳极至之时(冬至夏至前后半月),整月皆当精神内守闭关慎独,不惟九毒日戒淫保精也。

五毒月主要有这4种毒

1、痰毒:痰多,容易发胖,水肿、身体沉重、大便不正常、小便浑浊、起泡沫。血液粘稠,高血脂,易患三高、脂肪肝等慢性病。

2、湿热毒:容易长痘、脓疮,大便粘马桶、皮肤油腻,小便黄异味大、口臭。

3、寒湿毒;舌苔白、怕冷、时常流清鼻涕,鼻炎,容易胃寒腹泻,手脚凉、经常肩颈、腰背冷痛,反复的口腔溃疡、人懒动不够阳光。

4、瘀毒:面色晦暗,爱长黄褐斑,身体容易有淤青、情绪容易烦躁抑郁,健忘,身上长肿瘤、肿块等。

【五毒月九毒日禁忌是真是假】

第一毒:水分散失,津液亏虚

五毒月是一年中最热的开始,天气炎热,导致水分散失,形成了中医理论中的“津液亏虚”。

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做针对性的预防,就容易使气血运行淤滞。这就是为什么夏天脑梗、心梗多发的原因。尤其是平常有高血脂、高血压的人更容易在这个时候发病。

解毒之道:常静心,多饮水

为了预防发病,人们就要尽量避免人体津液的散失。在农历五月,我们要有意识地多喝水,不要等到渴了再喝,其中以温开水最佳,解渴能力最强。

同时,还要避免熬夜,因为熬夜本身就是损耗阴液的行为。

饮食上,多吃点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烧烤类的食物,保持心态平稳,切忌大喜大悲,焦虑郁闷。

第二毒:寒邪入腹,伤及脾胃

脾胃虚弱是人们在毒五月里的普遍状态。这是因为夏至前后阳气外达,气血更多地运行在体表,这就造成人体内里的虚寒。

脾胃作为中焦最重要的两个脏器,受此影响最大。所以,千万不要被农历五月看似旺盛的肢体运动机能所迷惑。其实,脾胃在这个时候很脆弱。

解毒之道:吃温热,不碰凉

脾胃脆弱的最主要表现就是腹泻以及消化不良。以往看似正常的饮食行为,到了这个时候就有可能让人大病一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谨小慎微,对脾胃多加照顾。其中,不吃凉食非常重要。

因为脾胃将凉食、冷饮温煦,使之便于消化的过程,就是耗伤阳气的过程。

另外,人们此时三餐要力求规律,防止饥饱不均伤害脾胃的正常功能农历五月气温较高,食物容易腐败,所以人们尽量不要吃剩饭剩菜。

第三毒:肠中积热,便秘上

大家知道,冬天吃羊肉等肉食比较好,可利用羊肉的热量温暖躯体,祛除寒气。

五毒月正好相反,吃多了肉,会导致体内积热、上火、口臭、痤疮,便秘等等。

尤其现在满街的烧烤,美味的肉食,不要被它给诱惑力了。

解毒之道:多吃蔬菜 少吃肉

为了减少肠中积热,要有意识地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经常喝水。

第四毒:纵欲无度,耗伤精元

夏季对人体的消耗很大。人们除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外,要避免对身体额外的消耗。因此,农历五月,尤其是夏至前后节制夫妻生活很有必要。

临床上,有部分心脏机能不好的人,在夏季过夫妻生活的时候出现心血管事件。这就是房事本身让心脏负荷增大,最终难以承受导致的。

解毒之道:节欲望,免消耗

不过,这一点也要因人而异。越是年龄偏大的人,越要在这一点上多加留意。

毒五月解毒“妙招”还有艾灸

脾胃虚弱胃寒,湿疹,精疲乏力,心脏机能弱,容易上火。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特别适合夏季养生。

经常艾灸以下穴位,可以让您轻松避免五月常见疾病,度过困乏的“毒五月”。

这段时间的保健必灸穴位:

艾灸大椎、命门、至阳可以振奋全身阳气排寒毒;

艾灸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复溜穴可以排水毒,湿毒,痰毒;

艾灸血海、委中可以排血毒,瘀毒。

必灸穴位的具体位置: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

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

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

五毒月要注意什么?

一、五毒月的仪式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五种毒物是汉族民间盛传的一些害虫,屋角及各阴暗处洒石灰、喷雄黄酒、燃药烟,以灭五毒,驱秽气。与此同时,将灰尘垃圾扫于室外,以净其室。

二、回娘家

古代有习俗,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 九毒日包括五月的 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民俗中认为这几日不能同房。“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这十天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

三、皮肤病多发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端午节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四、端午节的求好运习俗

端午节佩戴香包,传统认为有辟邪、驱瘟之效。

成年人可以戴五彩绳手链,祈求爱情,旺运势,家里有小孩的,可以用五色丝结成绳索,戴脖颈,手臂,起到趋邪避灾,长命百岁的作用,

古代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到山间田野游玩一天后,晚上用煎蒲、艾等香草或者祛邪的香叶经水煮后洗澡,被称为“游百病”、“洗百病”,现代可以中午出去一会,见见阳光,吃棕子;有求得贵子之意,也有“高中”之意,提升你的学业考试。

端午节只能祝安康。

端午为阳气变旺的时间,不管是租住还是自有的房屋,建议略整理下房间,让房子变得生气勃勃,最好在房子的门上插艾草和菖蒲,

端午节当天最好远离阴气旺盛的地方,比如寺庙、医院、墓地之类。

五毒月必须喝雄黄酒?

这个季节天气温暖,各种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它们其中有些可以叫做外邪。所以端午,古人喝雄黄酒,说是祛除五毒,其中蜈蚣、蝎子等,都是毒虫,这就是这种习俗的来源。我们今天不必喝雄黄酒祛除五种毒虫了,因为雄黄有毒不说,我们知道了其中的道理,注意食品卫生即可。

五毒月不能同房?

在古代还有已婚女子在“毒五月”回娘家,避免与夫同房的做法。古人认为此月行房会伤身害命,死于非命。其实主要是为了减少肾精消耗。而现在人消耗肾精的原因比较多,比如熬夜,劳伤心神等。在古代基本就是房事多引起的,因为古人操心的事儿没有那么多。可见有些习俗是不能照搬的。

五毒月生的孩子不吉利?

古人连在毒五月生的孩子都不想要了,著名的孟尝君就是五月初五出生的,因为这个日子不吉利,古人认为会“克伤”父母,因此他差点小命不保。后世的宋徽宗也是五月初五生的,所以从小就被寄养宫外。

展开全文

黄历查询
每日吉时
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