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是唐代的什么节日 唐朝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10-08
远古之时三月三也是个重要的节日,三月三日是唐代的什么节日?三月三是唐代的上巳节,也是大唐盛世的狂欢节,人们会在这一天举办“祓禊”,就是到水边沐浴,还有的诗人文人会有曲水流觞的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各位朋友带来的唐朝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介绍,希望能帮到各位朋友哦。
【三月三日是唐代的什么节日】
上巳节
三月三上巳节是大唐盛世的狂欢节,三月三,在古代被称为上巳节,是那时的一个比较隆重节日。每到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称为祓禊,也叫春浴日。后来人们不断丰富这个节日的内容,曲水流觞、赏景赋诗、男女相会、踏青游玩等内容的加入,使上巳节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到了唐朝更是被发扬光大,格外兴盛,简直成了大唐盛世上上下下的狂欢节。
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上巳节的传说
上巳节,先秦时期原设在三月上旬的巳日。由于每年的上巳日都不固定,却又都在农历三月三日前后,为了方便记忆,魏晋以后统一将上巳节定在三月三日。《晋书·礼志》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
上巳节源起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传说远古之时发生了一次大灾难,天塌地陷,洪水泛滥,人类和动物都没有了,只有伏羲、女娲兄妹存活了下来。为了人类的延续,在乌龟的撮合下,兄妹俩滚石磨而测天意,结为夫妻,并抟土造人,后来人烟就又稠密起来。因为滚磨成亲那天是农历三月三日,为了纪念他们繁衍人类的伟大功绩,以后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人们都要进行祭祀活动。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说爱定情的好日子。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草木抽枝开花,飞禽走兽爬虫都活跃起来。这是万物复苏、生长发育的季节。古人有很强的天人合一观念,春华秋实、春种秋收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类应该遵循的规则。
在六七千年前,甚至更远的远古社会,人类社会的婚姻形态应该已经由群婚进入对偶婚阶段,两个或更多相邻友好氏族的男女间相互通婚,集体欢会。但这种欢会并不是随时都可以进行的,而是有规定时间的。
将这一天放在三月第一个巳日,与上古时的蛇图腾崇拜有关。位居三皇的伏羲和女娲的形象即为人首蛇身,后人奉为蛇神。所以他们把男女欢会的日期,选在蛇类开始活跃的春三月第一个蛇日。
而古人用天干地支计时,巳为十二地支中的第六位,对应十二属相中的蛇。汉代王充《论衡·物势》云:“巳,蛇也。”巳即蛇,巳日就是蛇日。蛇在每年农历九月进入冬眠,次年春二月复苏,三月开始出来活动。民间有“三月三,蛇出洞”的俗谚。
上巳节俗的演变
周代,三月上巳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家家户户,男男女女,都要停下劳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后踏青赏春,结伴游乐;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成为节日的主角,他们载歌载舞,约会情人。
两汉时,除了祭高禖、祓禊、会男女等传统节俗得到不断发展充实外,又增加了临水宴饮等新的娱乐内容,宴饮中最重要的活动即为流觞赋诗。
魏晋时,上巳正式成节,节期为每年三月三日。在唐代,上巳节俗的宗教色彩已基本褪去,生命意识极强的唐人对上巳节又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仅以娱乐代替了祓禊,成为民间上巳节的主要活动,还专门以政令的形式把上巳节的娱乐饮宴活动纳入政府预算。当时,除了举国宴饮之外,国家还给予百官节日费用的赏赐。在统治者的重视下,上巳宴赏习俗成为了一种制度。
进入宋代,由于理学压制等原因,自由不羁的上巳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上巳节不再作为主要节日进入人们的生活,在记载北宋都城开封风俗的《东京梦华录》里有对元旦、端午、七夕、重阳等众多传统节日的描述,但却未提及任何关于“三月三”上巳节的风俗;而在记载南宋都城临安风俗的《梦粱录》中,虽有关于三月三上巳节的记载,却只是对宋以前三月三上巳节活动的追思。
【唐朝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唐朝三月三是上巳节的俗称,三月三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里的三月指的是农历三月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意思是说农历三月初三轩辕皇帝出生的日子。 因此,每年的这一天,很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会到“老家河南”的新郑,寻根问祖。
三月三是上巳节的俗称,是汉民族传统节日 。上古时代是以“干支”纪日,把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在古代这一天人们会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在古书《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到了魏晋以后,上巳节又改为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这天是有很多传说的,例如,传说三月三这天是上古时期伏羲的出生日,也传说是王母娘娘的出生日,也有人把三月三称为中国人的情人节、女儿节等等。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古人这些习俗都是为了祈福未来美好生活的,也是想图个吉利。
在古代早期的时候,人们会在上巳节这一天“淋水除垢,袱除不祥”,通过沐浴洗濯达到祈求去病消灾的目的。在古代每年这一天人们穿上新缝制的衣服,相约在水边嬉戏沐浴。在沐浴之前大家也会相互赠送兰草,在古人的认知里,兰草所释放出的香味,能够有驱邪的功效。
古时候上巳节这一天,一些相互有好感的青年男女也会借这次机会,表达爱意,赠予对方“芍药”,作为定情信物。这个芍药有啥特别呢?其实没啥特别,只不过是芍药的“药”字通“约”字,代表相约。古人谈恋爱和我们现代不同,还是比较含蓄的。所以,那个时候的芍药是男女间的定情信物。这种表达爱的方式也是有记载的,在《诗经郑风溱洧》记载:“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描述了老祖宗在上巳节这一天,在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
在杜甫《丽人行》中也有上巳节这天的描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时到今日,这些活动其实已经很少有了,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三月三是古代情人节了,只记得“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了。
上巳节在唐代盛行起来,也被称为踏青节,变成了全民的狂欢节日,这一天官府会组织大型的郊游和饮宴活动与民同庆,历史上著名的《曲江宴》就是这么来的。当然,上巳节作为古代重要的节日之一,不可能只是吃喝了事。这一天在民间还会有像踏青、荡秋千、蹴鞠、拔河、放风筝、射箭、彩舟竞渡等一些活动,是非常热闹的一段时间。
上巳节一般是清明前后,是农民春耕的大好时节,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影响到越冬作物的长势和春季作物的种植。所以,古人也非常重视这一天的天气变化,形成了很多农谚流传下来。
一、三月初三日头笑,陈谷烂米无人要
这句农谚原文是这样的“三月初三日头笑,陈谷烂米冇人要”,这里面的“冇”可不是“有”的意思,是指没有的意思。所以,传来传去就直接写成“无人要”,表达的也就更直接了。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如果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太阳高照,是个大晴天。预示当年是个风调雨水好年景,粮食会获得丰收。新粮足够吃,陈粮就没人要了,也就买不上好价钱。
关于三月三这天晴天是个丰收年,不只这一句农谚这么说,还有“三月三晴,树上挂金银”、“三月三青蛙呱呱叫,陈谷烂米冇人要”等等,都是说这天晴天是比较好的,会是个好年景。
古人的农谚都是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结合天气总结出来的,还有没有道理了,不好说,必定气候条件和时代背景不同了。但是,能够一直流传这么久,说明后人还是比较认同这句话的。
二、三月初三天若下,穷人卖妻富卖马
古人认为三月初三这天天气晴朗是比较好的,反之阴天下雨可能就不太好了。这句农谚的大概意思是说,如果三月三这天下雨,预示当年年景可能不会那么好,可能会出现农作物欠丰收年的情况,人们生活困难,缺衣少粮,无法安居乐业。当然,这里的“穷人卖妻富卖马”,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用来表达生活困苦。
“三月三雨,鱼儿田沟死”,“三月三落雨青蛙哑,穷人卖妻富卖马”等农谚,也是表达三月三这天下雨,年景可能会不太好,会出现旱灾等自然灾害。
这也恰恰说明古代是缺乏科学的天气预判手段的,也缺少应对恶劣天气防范措施,只能是靠天吃饭。再有,那个时候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普通百姓家里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余粮,如果年景不好,造成减产或者没有收成,就会出现挨饿的情况。
所以,古人都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祈求“老天爷”保佑。在我看来,农谚是古人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一种科学,具有通俗性、实用型、口口相传的特点。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