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历资讯 > 传统节日 > 综合 > 汉族的传统节日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汉族的传统节日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10-08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的传统节日和民族有很多,所以不同的民族过的节日是有一些不同的,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等节日,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

【汉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春节又称为过年,是中国汉族人千百年来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中国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拜年、给压岁钱、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汉族概况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人口为 1225932641人,占91.51% (2010,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公元前21世纪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他们虽都自认黄帝为其祖先,实际却来自不同的部落集团,经过漫长历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争和融合,形成了共同族体。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至战国时,秦、楚、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进至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统一诸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

中国汉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5、二月十五: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

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17、九月九日:重阳节。

18、十月初一: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日:冬至。

21、十二月八日: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1、春节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

2、立春节

从这天到立夏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3、元宵节

亦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4、二月初二

龙抬头、龙头节

5、花朝节

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6、上已节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7、寒食节

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8、清明节

于此日祭祖扫墓。

9、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等。

10、天贶节

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11、莲花生日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传说鹊桥相会之日,是亦乞巧许愿之日。

12、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鬼节等,有祭祀灵魂等习俗。

13、中秋节

又称秋夕、八月节、月节、团圆节等。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玩灯笼等。

14、重阳节

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15、寒衣节

又称授衣节、冥阴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

16、下元节

“水官大帝”禹的生日,又称“消灾日”、“下元水官节”。

17、腊月初八

相传是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的日子,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18、除夕

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

那些消失掉的汉族传统节日

消失掉的节日之——上巳节(女儿节)

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国人称为女儿节。另外,每年公历9月1日,也是四川广元一带的女儿节。

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女儿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女儿节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女儿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直到今日,女儿节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消失的节日之—— 花朝节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

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师花”、“放花神灯”等风俗。这一天,女孩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

消失的节日之—— 寒食节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在4月5日左右)。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寒食净肠:去野外采集野菜,吃清淡的食物,净化肠道。

消失的节日之——天医节

农历八月一日 宋代以为天医节,祭黄帝、岐伯。民间的百姓会在这一天收集草尖上的露水,然后中午时分用上好墨砚磨成汁,然后使筷子沾墨点儿童的心窝及四周,谓之“点百病”。临朐一带,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储存起来,据说这是龙的汗水,用来做饭可以医治百病。当地还有用这露水和老桃叶作桃叶膏的习俗,凌晨(日出前),用一块洁净的布,到豆地里采露水,把露水和老桃叶一起放到锅里,以破布鞋底为燃料,将桃叶熬成汁,捞出渣子,再将桃叶熬成稠糊,这就是桃叶膏。桃叶膏治疗腹中郁积病,十分有效。

济南地区农村在这天吃黍米,叫作“来丰糕糜”,鲁西北地区叫“来丰糕”,阳信一带还献糕祭场,以祈丰年。天医节忌雨喜晴,农谚说:“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意思是此日下雨,来年必定春旱。

消失的节日之——人庆节

“人庆节”,又称“人胜节”、“人日节”等,在农历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传说女娲创造苍生,并於第七天造出人,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

每年“人日节”这天,人们都希望天气晴好阳光普照,这样,就代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如果是阴雨天气,便代表这一年运气不好。所以,人们便会在这天举行祈祷活动,祈求一年康顺!

人庆节除了祈祷活动之外就是饮食风俗,因地区而不同,有的地方吃面条,取健康长寿之意;有的地方吃用芹菜(勤快)、大蒜(划算)、葱(聪明)、韭菜(耐久)以及鱼(有余)、肉(取富足之意)、米果(取团圆之意)等做成的“七菜羹”,借七种菜的谐音或寓意,祝福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家庭美满幸福。

汉代时 人庆节的主要风俗是占卜活动 据《占书》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到了魏晋,老百姓在正月初一时,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或画在门上;正月初七则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平安。

古人在人庆节这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有多种庆祝活动和礼仪活动,如戴人胜、登高、逐鬼鸟等。人庆节登高与重阳节登高的消极避祸的观念不同,人日节登高更具有积极祝颂祈福的内容。

展开全文

黄历查询
每日吉时
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