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历资讯 > 传统节日 > 七夕节 > 七夕节食俗 七夕节期间有哪些东西可以吃

七夕节食俗 七夕节期间有哪些东西可以吃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6-04

七夕节食俗,中国的七夕节源于汉代,而汉代民间就流传着吃柚子的习俗。因此,七夕节的传统食物就是柚子。柚子是中国南方的一种水果,它外表鲜艳,内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非常有益于人体健康。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将柚子切开,供奉在庙宇中,或者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此外,南方地区还有一种传统的七夕节食品叫做巧果。巧果外皮柔软,内部有一层粘性的糯米糊,加上豆沙、蜜饯、果仁等各种馅料,口感香甜可口,广受人们喜爱。在七夕节这一天,巧果也成为不少人庆祝节日的必备食品之一。

七夕节期间有哪些东西可以吃

七夕节吃什么

1、饺子

有趣的鄄城、曹县、平原等地都有一种乞巧的风俗,乞巧活动时七个要好的姑娘会一起集粮集菜包饺子,然后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颗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等到乞巧活动结束后,她们会聚在一起吃水饺,据传说吃到饺子里的铜钱能带来好运,吃到针的则能展现出自己的灵巧技能,而吃到红枣的则是代表早日结婚。

2、巧果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情人节,浙江各地会庆祝这一天。其中一种传统是用面粉制成各种小型物状,煎炸后称为“巧果”。晚上,人们会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食品。

巧果是七夕节最著名的应节食品之一。巧果有很多种款式,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在《东京梦华录》中,巧果被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并且有捺香、方胜等图案。

3、巧芽面

在一些地方,七月初七会食用巧芽面。为了制作巧芽面,需要用到提前生长七天的豆芽。方法如下:将一小碗没有虫蛀的绿豆洗净后平铺在盘子上,用湿纱布盖好遮住阳光,放在炕上,每天喷水保持湿润。七天后,获得两三厘米长的豆芽,可以制作巧芽面。首先将面条擀成片,煮熟后过凉水拔干;然后加热锅,放入肉丁炒熟,放葱、姜炒香,加酱油、醋炒匀,最后放入绿豆芽翻炒均匀,加水煮沸,再加盐和味精调味,做成豆芽汤。将面条装入碗中,浇上豆芽汤即可享用。除了吃巧果,也可以尝试这种美食。

4、云面

在七夕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胶东人会选择吃巧果子,而临沂人则会选择吃云面。云面是一种使用露水制成的食品,具有独特的巧意。

5、江米条

南京人有独特的七夕风俗,就是吃江米条。江米条是一种汉族小吃,制作方法是将糯米面加上豆粉和面后,在焖锅里蒸熟。然后把蒸好的江米条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打,揉成圆形后晒干,最后用油煎炸。最特别的是,下锅之前经常会用豆沙蘸上梅花、松花、芝麻等配料,这样制作出的江米条非常美味。

6、巧酥

许多民间糕点铺都有制作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这种糖叫做“巧人”或者“巧酥”,在出售时也称为“送巧人”。这种风俗在一些地区一直流传至今。

7、瓜果

在七夕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中,不可缺少的当然就是瓜果啦!而七夕期间所吃的瓜果也是五花八门。有的人会将瓜果雕成各种奇形怪状的花鸟模样,或者在瓜皮表面雕刻出图案,做成精美的“花瓜”。

8、鸡

在浙江金华一带,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希望牛郎织女能够天天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为了表达这种愿望,每年的七月七日,家家户户都会杀一只鸡,象征着牛郎织女在这个晚上相会。如果没有公鸡报晓,他们将永远在一起,不再分离。

9、五子

七夕这个传统节日,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对于少女和少妇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她们会祭拜织女,这个传说中令人向往的女神。祭拜时所提供的供品,通常包括茶、酒和新鲜水果等,而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和瓜子)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焚香礼拜并默默祈祷之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为了她们宵夜时的佳肴。

10、绿豆芽

在广州,姑娘们在七夕节前就开始准备各种小装饰品,如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的小玩具。此外,她们还会将谷子和绿豆放进小盒子里,浸泡在水中等待其发芽,长到二寸多长时拿来拜神,被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此时天气温暖,花草散发出香气,非常适合庆祝七夕节,这个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最浪漫的节日之一,也是过去姑娘们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节的节日时间和节日风俗

七夕节起源于汉代,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2023年七夕节时间为2023年8月22日,按照农历计算是七月初七,星期二。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关于其具体起源有着多种说法。其中最广泛流传的一种说法是,七夕节源于古代祭天的活动。古人认为,七月七日,天上的织女与牛郎能够相会,是因为这一天天上的神仙们下凡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所以也就成为了七夕节这一传统节日。

在历史上,七夕节早期并不是一个与情人有关的节日,而是一个主要与女性和繁殖相关的节日。后来受到诗歌、小说等文化作品的影响,七夕节逐渐与爱情、浪漫等元素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我国的“情人节”,许多人在这一天会给自己的另一半送礼物、表达爱意。

"七夕"这一节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在历史上的文献中,至少三四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关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古人对星星的崇拜不仅仅在于这一点,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各有七颗代表星宿,共二十八宿。其中,北斗七星最为亮眼,可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被称为魁星或魁首。后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中了状元的人就可称为"大魁天下士"。读书人们在这一天则称之为"魁星节"或者是"晒书节",这一称呼保持了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渊源。

"七夕"这个节日的来源,与古代中国人崇拜时间有关。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七"和"期"的发音相同,也注意到月亮和太阳运转周期均为七天,因此"七"给人们一种时间感。同时,古代中国人还将七种星球(日、月、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合在一起称为"七曜"。七是民间时间计算的重要数字,通常以"七七"为一个周期进行计算。这种时间的阶段性在七夕这个节日中也有所体现。

"七夕"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在古代民间,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作为算盘每列的珠数,既浪漫又严谨,给人一种神秘的美感。"七"与"吉"谐音,"七七"也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这个节日叫做“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在唐宋诗词中,女性乞巧的传统也经常被提及。唐朝王建的一首诗中写道:“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太宗和妃子每年的七夕夜在清宫举行夜宴,宫女们则会各自乞巧。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逐渐完备,七夕节已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节日,节庆活动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乞巧”活动成为最为普遍的节庆活动。有趣的是,由于魏晋文化的繁荣,登楼晒衣已经变成了登楼晒书,这使得节庆活动更加多姿多彩。

隋唐是七夕节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它的习俗基本上和魏晋时期相似,但规模和氛围远超前朝。例如,在七夕期间,人们会以锦彩打造楼殿,而在其中,“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一幕则成为了《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场景。

在宋元时期的七夕节,乞巧活动非常盛行。在京城中甚至设有专门的市场出售乞巧用品,这个市场被称为乞巧市。《醉翁谈录》中也记录了七夕节期间乞巧市的盛况:“自七月一日起,人们从潘楼前买乞巧用品,到了七夕前三天,市场上车马嗔咽,交通已经完全堵塞,人们无法出入,直到夜晚才散去。” 这段描述表明了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场面。从七月初一开始,人们就开始购置乞巧用品,并且乞巧市场上人流不断,车马云集,其盛况似乎比春节还要热闹,从而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明清时期,七夕是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也是最精彩的节日之一。在明代,七夕的女子们会在月下通过投针,并通过观察针在水中的影子来占卜女子的巧手和技巧。而在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包括在家庭中陈列瓜果等食品和焚香,用于祭祀牛郎和织女,并祈求巧妙的能力。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个具有浓郁浪漫色彩和文化内涵的传统故事,它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扬。在中国,每年的七夕节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节日,人们通过观赏牛郎织女的传说表演、赏月、求偶、赠礼等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国务院将七夕节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认定,这标志着牛郎织女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也为七夕节的传统和文化地位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七夕节的节日风俗

穿针乞巧

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西京杂记》、《荆楚岁时记》、《舆地志》等古书中,均有关于乞巧节的记载。在这个节日里,男女青年和少女们各自表达情感、祈愿美好未来的机会。在这个节日里,女孩子们会穿上漂亮的衣裳,耐心地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细心地打好七孔或九孔针,然后登上七孔楼或九引台,在众人的注视下祈求爱情的到来或者事业的顺利。七夕节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至今仍在很多地方传承着。

喜蛛应巧

这种乞巧的方式叫作"捉蜘蛛验巧法",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相较于穿针乞巧较早。不同的历代对于验巧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南朝梁宗懔以瓜果饰以蜘蛛网,五代王仁裕将蜘蛛放于小盒中,至晓开看网稠密程度,宋朝孟元老将蜘蛛放在合子里,次日观察网的圆正程度等。宋代周密将小蜘蛛存放在合子里,以观察多久可以结网,明代田汝成则是用小盒装蜘蛛,第二天早上观察其网的稀密程度。总之,历代都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式来验巧,而唐代则更注重网的稀密程度。

投针验巧

这段文字介绍的是七夕节穿针乞巧的一个变体。这种变体与传统穿针乞巧不同,流行于明清两代。传统的七夕节习俗是女子在七夕这一天向织女乞求技艺上的帮助。然而这种变体中,女子们会把绣针投入碗里的水中,然后观察水底中绣针的影子,看是否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状和图案,以此来卜测女子的巧艺水平。在这种变体中,穿针乞巧的方式多样,形式丰富,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

兰夜斗巧

据历史记载,汉朝宫廷的七夕庆祝活动十分盛大,而这些活动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穿七巧针乞巧”与“斗巧”两项游戏。穿七巧针乞巧是指宫中的宫娥和彩女们学习如何用七巧针在绸缎上穿出各种图案以示巧艺,而斗巧则是选出一些技艺高明的人雕刻菱藕,再由皇帝放在宫中某处,让宫女们在黑暗中感受“寻宝”的快感。除此之外,汉宫七夕还有相怜爱等节目,这些活动在当时备受欢迎,并迅速传播到民间,成为中国七夕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种生求子

七夕节前几天,很多地方都有传统习俗。比如说,在小木板上播下粟米的种子,等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上小茅屋、花木等,做成一个田舍小村落的模样,就叫做“壳板”,又称“种生”,“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有类似的习俗,称之为“泡巧”,会把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用巧芽代替针在水面乞巧。此外,人们还会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秃鹰、鸳鸯等动物,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而蜡制的婴儿玩偶则被称为“化生”,妇女们会把它买回家浮在水土中,以求宜子之祥。

为牛庆生

传说中,七夕之日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也被称为"七姐诞",寓意着姐姐与妹妹重逢的喜悦。同时,人们也为了纪念老牛的精神献礼,开展了"为牛庆生"的活动,孩子们会采集野花挂在牛角上以示哀悼和感激。这些活动都代表了人们对七夕节的敬重和热爱,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力量。

晒书晒衣

据报道,司马懿因为他拥有高位和权力,引起了曹操的猜忌。考虑到那时政治的黑暗,为了自保,他装模作样地患上了疯病,并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相信他,派一个可靠的令史偷偷地去查看真相。这时七月七日,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向魏武帝汇报后,魏武帝立即下令司马懿回到官场受命,否则将被关押。司马懿乖乖地服从命令回到官场。另外,还有一些人在动乱的时代中,通过放荡不羁的行为来表达心中的抑郁。他们看不起正统礼仪,反对当时的风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每年七月七日都是大家晒书的日子,但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躺着晒太阳,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道:“我在晒书啊。”这一方面是嘲讽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在炫耀自己的才华。晒肚皮也就成了晒书的代名词。汉代的晒衣风俗在魏晋时期为富裕家庭提供了炫耀财富的机会。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并不赞成这种风气。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看到一堆高档的绫罗绸缎衣服晾晒在晒衣架上,而阮咸悠闲自得地拿着一根竹竿挑起一件破烂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回答说:“不得已而为之,只好这样了。”通过这几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是多么盛行。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源于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小玩具,通常是以泥土制作成半臂衣裙的荷叶双手小泥偶,手持荷叶,形象可爱生动。每年的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以及马行街内,都会有人卖磨喝乐。但是到了宋朝后期,磨喝乐的制作技艺不断提高,成品越来越精致,形状大小不一,最大的达到三尺高,与真正的小孩相差无几。制作磨喝乐的材料也多种多样,有用象牙、龙延佛手香、彩绘木雕等材料制作的,装饰更是细致入微。一对磨喝乐的价格常常高达数千钱,因为它们是稀有而且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拜织女

拜织女是一种祭拜活动,是由少女和少妇们组织,通常在月光下举行。在活动中,他们会准备祭品,如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并会摆放在桌上。此外,他们还会准备鲜花和香炉,以供祷告和敬奉。

在活动开始前,参与者需要斋戒一天,并沐浴洁净。活动开始后,他们会先进行礼拜,并在桌前围坐。期间,他们会一边吃祭品,一边默念自己的心愿,向织女星祈求自己所希望的事情。通常,少女们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漂亮,并找到如意的伴侣,而少妇们则希望早日生下贵子。活动会持续到深夜,直至结束。

拜魁星

传说中,每逢七月七日,就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管考试和文学,所以求学的读书人们尤其尊敬魁星,并在七夕这天祭拜他,祈求他保佑自己能够顺利通过考试。魁星爷是北斗七星中的奎星,也是北斗七星中排名最前的星宿之一,因此被称为魁星或魁首。在古代,考试取得状元时,就被称为"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这些都与魁星主掌考运有关。

民间传说中,魁星爷的相貌十分丑陋,脸上布满斑点,并且行走有跛足之症。因此,有人写出了这首打油诗来讽刺他。诗中说,就算是用化妆品来打扮,也掩饰不了他的相貌之丑陋。但是,魁星爷却娶得麻姑为妻,成为了一对美丽的夫妻。在行走过程中,他的腰杆常常半折,但是依然仍然具有优美的姿态。诗中描写了魁星爷行动的优美和身姿的多姿多彩,但也暗示了现世的险恶,突出了魁星爷在成为了星宿之神之后的坚韧精神。

然而魁星爷具有非常高傲的志气,毅然决然地努力学习,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中。殿试的日子到来,皇帝问他为什么脸上布满了斑点,他回答道:“因为麻面上有无数的繁星点缀。” 皇帝对他的答案非常满意。接着问他为什么脚会跛,他又回答道:“因为我曾经独自跳过龙门。” 皇帝听后更加肯定了他的才智,最终录取了他。

还有一种传说是说,魁星爷在人间犯了天条,被天神驱逐下凡,但他仍然保持着对文化的追求,常在路边或山洞里窥听各种学问。他听得眼花缭乱,知识渐渐积累,终于在死后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勤奋好学,所以祭祀他的人们都让他成为了文化的代表。同时,魁星也是财富和好运的象征,因此在中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都会祭拜魁星,寄托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七姐诞

在广州的七夕节,已婚女子通常不能参加拜仙活动。但是,新娘在度过第一个七夕节后,需要进行一次“辞仙”仪式。这个仪式通常在初六晚上举行,与其他供品像牲醴、红蛋、酸姜等一起,需要添加雪梨或者沙梨,寓意与姑娘们告别。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记载,在七夕这一天,有一个传统活动是女子们泛舟游石门沉香浦。这些游艇都是装饰了素馨花和茉莉花,被称为花艇。女子们相信这一天被称为仙女淋浴日,选择石门浦的原因是水质清洌,而且在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还会出现很多景幻,就像海市蜃楼一样。女子们希望在游艇上能够看到最奇妙的景象,因此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了一项很重要的活动,也成为了一个节日习俗,非常热闹。

染指甲

中国西南地区有一种七夕习俗,即染指甲。这种习俗在四川省的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等地也有流传。一些年轻女孩在节日时会用树液和水来洗头发,这不仅可以使她们看起来更年轻漂亮,也有助于她们找到理想的丈夫。此外,许多女性和儿童在节日活动中也喜欢用花草来染指甲,这种习俗也与生育信仰有关。

妇女洗发

传统的中国七夕习俗之一是妇女洗发。这种习俗在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区都有所记载。例如,在湖南攸县有记载“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的传统;而散文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亲和叔婆等女性在七夕沐发的传统。这种习俗与七夕的“圣水”信仰有关。人们认为,取泉水或河水,就像取银河的水一样,有着洁净神圣的力量。有些地方直接称其为“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洗头有着特别的含义,表示使用来自银河的圣水洗发,可以获得织女神的保佑。

古老的习俗中,人们在七夕节时会用脸盆接露水,这一习俗在现代仍然存在。据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流下的眼泪,因此接到的露水具有一定的神秘意义。人们相信,涂抹这些露水在自己的眼睛和手上可以让自己更加敏捷和灵活。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虽然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了许多改变,但是这一习俗在一些地方仍然被珍视和保留。

结扎巧姑

在陕西的黄土高原地区,人们也会在七夕节的夜晚举办各种乞巧活动,其中,妇女们会结扎穿上花衣的草人,称之为巧姑,不仅要提供瓜果,还要栽种豆苗和青葱。在七夕之夜,每家每户的女子都会手端一碗清水,将剪下的豆苗和青葱放入水中,通过观察月下的水中投影来占卜巧拙之命,并进行穿针走线的比赛。同时还有剪窗花的比赛,看谁更加娴熟巧手。

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都有一个特殊的七夕节,被称作“七娘妈”的诞辰日,这在民间非常流行。人们把“七娘妈”当做守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神灵,十分崇拜。据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过去很多闽南人跨越海峡到台湾或别的地方谋生和经商,往往多年不能回家,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因此,七夕这一传递爱情和思念的节日,逐渐演变成了祈求保护孩子的“七娘妈”之神的节日。

每年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七娘妈庙,向七娘妈献上花果、脂粉和牲礼等供品。台湾的传统还包括一种称为“成人礼”的仪式,即当孩子满15岁时,父母会带着他一起前往七娘妈庙,并敬奉香火,答谢七娘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保佑。在台南地区,当孩子到了16岁时,会进行成人礼的仪式。因为人们相信,在孩子未满16岁之前,他们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成长的,而鸟母又是由七娘妈派遣的。因此,七娘妈成为了未成年孩子保护的神灵。当孩子出生一年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会携祭品前往寺庙祈求七娘妈保佑孩子平安成长。他们还会把古钱或锁牌串在红包绒线上,系在孩子的颈上,直到孩子十六岁的七夕节才会摘下来,前往寺庙谢恩。有些家庭除了在七夕节祭谢七娘妈外,还会为孩子举行特别的成人礼,庆祝孩子成年。

在闽南和台湾的民间,七夕节虽然不像北方那样非常注重乞巧,但是非常注重保健饮食。在每个七夕节的时候,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购买中药材——使君子和石榴。

吃巧果

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通常会以巧果作为应节食品来庆祝。其中,巧果的做法是以油、面、糖和蜜为主要材料,款式多种多样。巧果在《东京梦华录》中被称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多种。宋朝时,七夕巧果已经开始在街市上出售。做巧果的方法是,先把白糖放在锅中熔化成糖浆,和入面粉和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成长方块,最后折成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可享用。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相关的花样。

除此之外,乞巧节所用的瓜果还有许多不同的变化形式:有的人将瓜果雕刻成美丽的花朵和奇异的鸟类,或在瓜皮表面雕刻出图案,这种瓜果被称为“花瓜”。

七夕节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传统节日,而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则是唯一被保留下来并且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尽管其他的习俗和活动已经逐渐淡化或消失,但牛郎织女的故事却一直被人们铭记,成为七夕节的主要象征之一,它寓意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展开全文

黄历查询
每日吉时
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