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含义 七夕节有哪些风俗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8-22
七夕节的含义,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然而,许多人对于七夕并不真正了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那么,七夕节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又应该如何庆祝七夕节呢?请紧随本期万年历的步伐,一起了解一下吧!
七夕节有哪些风俗
七夕节的真正含义
七夕节,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和少女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些特殊的活动,以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
在七夕节晚上,妇女们会穿着盛装,进行针线活动,这个叫做“乞巧”。这是为了向织女星仙子祈求智慧和技艺的一种仪式。同时,人们还会参拜七姐,表达对于美好姻缘的祈祷。这些仪式都非常庄严和隆重。
此外,人们还会准备一些花果、女红等物品,陈列在家中。这些物品通常都非常精美小巧、富有吸引力。这些装饰物起到了增添节日气氛的作用。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七夕节主要是庆祝牛郎织女在这一天得以相会的喜悦,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在七夕节当天,人们常常会选择浪漫的方式来表达爱意,比如送花、赠礼物等。
七夕节的民俗活动非常丰富多样,其中一些已经逐渐消失,但还有一些传统活动仍然延续至今。比如,在七夕节这天,人们会在户外举行晚会、舞龙灯、放烟火等庆祝活动,以及在家中摆放七夕树、写下祝福的纸条等。此外,女性还会使用一种被称为"七夕针线"的技艺,用针线做成各种小手工艺品,象征女性的巧妙和勤劳。
除了中国,一些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在日本,七夕节被称为“七夕祭”,人们会向天上的牛郎织女星座祈福、写下愿望并挂在竹子上。朝鲜半岛和越南也以类似的仪式庆祝这一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国政府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族传统。通过七夕节这个节日,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爱情的炽热追求。
七姐诞,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七姐(织女星)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被誉为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她的诞辰。
据传说,七姐是天帝的七个女儿之一,她们都非常美丽聪明,并拥有许多神奇的能力。七姐擅长织布,她用云彩编织出美丽的织锦,给人们带来幸福和福气。每年的七月七日,七姐会和其他星仙一起从天上降临人间,给人们带去祝福和保佑。
七姐诞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这一天,人们会向七姐祈福,祈求她保佑爱情幸福和家庭和睦。同时,也会举行各种文艺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活动,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七姐不仅是织女星,也是妇女和儿童的守护神。在七姐诞这天,许多妇女和儿童会祈求她的保佑,希望能够平安健康、幸福快乐。此外,也有些地方的妇女会在这一天祭拜七姐,表示对她的崇敬和感激。
七夕节应该干什么
穿针乞巧
乞巧,最早始于汉代,后世一直流传下来。《西京杂记》中记载:“汉代彩女常常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在开襟楼上穿七孔针,人们都学着这样做。”南朝梁时期的宗谋《荆楚岁时记》写道:“七月七日,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的妇女会结彩楼,然后穿七孔外的针,也有用金银珠石做针的。”《舆地志》中记载:“齐武帝兴起层城观时,每逢七月七日,宫内的女子都会登上宫殿穿针。世人称之为穿针楼。”五代时期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写到:“七夕这一天,宫中会用锦绣结成楼台,高达百尺,可以容纳数十人。还会摆放着瓜果、酒炙和座椅,以祭祀牛女二星。妃嫔们各自用五色线和九孔针向月亮穿绣,先完成的被称为得巧之侯。还会演奏清商曲,宴乐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普通百姓的家庭也都效仿这样做。”元朝的陶宗仪在《元氏掖庭录》中说:“九引台,是七夕乞巧的地方。到了晚上,宫女们登上台子,用五彩丝线穿着九尾针,谁先完成谁就算得巧,完成较晚的则被称为输巧,大家都要拿出一些物品送给得巧者。”
喜蛛应巧
乞巧是指在七夕节晚上进行的活动,人们为了祈福和寻求巧遇,采用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在庭院中陈设瓜果,认为有喜欢的女子能够用丝线网住瓜果,就被认为是预兆有福应临。这种乞巧方式的流行大致起于南北朝时期,略晚于穿针乞巧方式。据南朝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在七夕当晚,人们在庭院中陈设瓜果,通过网上的线,来乞求巧遇。如果有喜欢的女子能够用丝线网住瓜果,认为是神明回应的符号。”
根据文献记载,历代对于七夕节中捉蜘蛛验巧的方法有所不同。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提到,人们在七月七日会将蜘蛛放在小盒中,等到第二天早上再观察蜘蛛结网的稀密程度来衡量巧的多少。宋朝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类似地记载了相似的方法,即将小蜘蛛放在合子(小的容器)内,第二天观察网的形状是否圆正来判断得巧与否。宋代的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指出,人们会将小蜘蛛储存在合子内,然后通过观察网的疏密程度来判断得巧的时间有多长。明朝田汝成在《熙朝乐事》中提到,在七夕节人们会将小盒中的蜘蛛放出来,第二天早上再观察蜘蛛结网的稀密程度来判断得巧的多寡。综上所述,历代人们对于验巧的方法不尽相同,南北朝时期注重网的有无,唐朝注重网的稀密程度,宋朝则更加关注网的形状是否圆正,而后世多以唐代的习俗为主。
投针验巧
七夕穿针乞巧是一种特殊的七夕风俗活动,起源于穿针活动,但与一般的穿针不同。这种活动在明清两代盛行。根据明代的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女性在七月七日的中午丢弃巧针,将盛满清水的盆放在太阳下晒。过一会儿,水面会产生一种薄膜,可以看到针在水底的倒影。如果倒影形状像云、花、头、鸟或兽,或者是鞋、剪刀、茄子等物品的倒影,就被认为是得到了巧技。倒影有的较粗犷如锤子,有的细腻如丝线,还有的像轴蜡一样笔直。这种方式非常朴素,但也有些拙劣。
《直隶志书》中也有记载,良乡县(今北京西南)的妇女们在七月七日,进行乞巧活动,将针投入水中,借助太阳的光影来验工艺的高低。到了晚上,她们还会向织女寻求巧艺之能。而《日下旧闻考》引述《宛署杂记》中的记载说燕京(指北京)女子在七月七日会在碗里盛水,然后将小针投入其中,观察水面的日影。有时候,影像会散开如花朵,移动如云朵,线条细如丝线,或者宽如锥子等等,用此来卜测女子的巧艺水平。
种生求子
旧时的七夕习俗包括一些有趣的玩法。在七夕前几天,人们会在小木板上撒上一层土,然后播下粟米种子,让它们长出嫩绿的苗子。同时,一些小茅屋和花木也会被摆放在上面,形成一个像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壳板"。此外,人们还会用红、蓝丝绳将浸泡在磁碗中的绿豆、小豆、小麦等扎成一束,这被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在南方地区,这也被称为"泡巧",因为长出的豆芽被称为"巧芽",人们甚至会用它们代替针,在水面上进行乞巧游戏。此外,人们还会用蜡塑造各种形象,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者老鹰、鸳鸯等动物的形状,放在水上漂浮,称为"水上浮"。
拜织女
“拜织女”是一个特殊的庆祝活动,通常是由少女和少妇们提前与朋友或邻居约定,一起举办此活动。庆祝仪式是在月光下摆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另外还会摆放几朵鲜花,红纸束子插入花瓶内,在花前放一个小香炉。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和少女们会在当天进行节食并洗浴整顿,准时到达举办活动的家中。他们会在祭拜完香后,一起围坐在桌前,一边品尝花生和瓜子,一边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愿。像少女们希望变得漂亮、找到如意的伴侣,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默默向织女星祈祷。这个活动会持续到深夜才散场。
拜魁星
魁星是古代文人在求取功名时特别崇敬的神祇。据俗传,魁星的生日是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夕节。在这一天,渴望功名的读书人会特地前往祭拜魁星,祈求他保佑自己的考运顺利。魁星又称为魁斗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也被尊称为魁星或魁首。在古代士子中,状元(考试中的第一名)被称为“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这都是因为魁星在掌管考运方面的神力。
根据传说,魁星爷在他的生前长相很丑,脸上布满斑点,而且他还是个跛脚。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嘲笑他:不要扬言使用铅华来装饰自己的相貌,即使使用铅华也无法掩盖。他娶了麻姑作为妻子,成了一对美丽的夫妇,比其他夫妇的婚姻更美满。他的长相有点像雄鸿,颈下留着一撮雄健的毛,嘴边和鼻子旁边也有像雁踏沙滩的斑纹。也许是因为总是在屋檐下贪睡晌午,所以风吹动他的额头上会落下梅花。他的脚趾非常奇特,一步高起一步低落。他走路时,身体仿佛要起舞,行走时的姿态非常飘逸。只因世间的道路都很险恶,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奇遇。不要嘲笑他的腰杆常被压折,临时的摇曳也有别样的风姿。
魁星爷的志气非常高,他勤奋努力,竟然考上了高中。在皇帝的殿试中,皇帝问他为什么脸上有这么多斑点,他回答说:“就像天空布满了星星一样。”当皇帝问他为什么脚会跛,他回答说:“就像龙门上的跳跃一样,我一个脚跳过去了。”皇帝非常满意,于是录取了他。
晒书·晒衣
据记载,史书中提到,司马懿由于他的地位高且权势重,引起了曹操的怀疑和猜忌。在那个时候,政治环境十分黑暗,司马懿为了自保,装疯躲在家中。然而魏武帝对他的行动仍然心存不安,于是派了一个令史悄悄调查真相。正好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司马懿正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向魏武帝报告情况,魏武帝立即下令要司马懿回朝就职,否则就将他逮捕。司马懿只能顺从命令回朝。
另外,还有一类人在乱世之中通过放纵自己来表达内心的郁闷。他们轻视礼法,反对时尚。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中记载,七月七日,大家都在晒书,唯独郝隆躺在太阳底下,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在晒书”。一方面是嘲笑这种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炫耀自己的才学。晒肚皮就等于晒书。在魏晋时期,汉代晒衣的风俗被豪门富人用来炫耀财富。《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就不看好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在晒衣时,只见晒衣架上挂满了名贵的丝绸和华丽的衣服,而阮咸则从容不迫地拿起一个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回答:“不能完全摆脱这种习俗,就随便摆弄一下而已!”从这几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习俗是多么盛行。
吃巧果
七夕是一个重要的中华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制作许多应节食品。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巧果,也被称为“乞巧果子”。巧果有着各种各样的款式,主要的制作材料是油面糖蜜。
在《东京梦华录》中,巧果被称为“笑厌儿”、“果食花样”,而图案则有捺香、方胜等多样。据史书记载,巧果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在市街上销售,可以说已经有着相当长的历史。
巧果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首先,需要准备油面糖蜜。然后将油面糖蜜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取出巧果。最后,根据巧果的形状和图案进行彩绘装饰,使之更加美观可口。
七夕巧果除了在家庭中制作食用外,也常常作为礼物流传给亲朋好友,以表达情意和祝福。一些糕饼店和传统食品店也会在七夕期间特别出售巧果,供人们选购品尝。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