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期间有哪些习俗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21
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有很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节。古人认为月亮是阴阳交感的产物,因此每月十五日为月圆之日,也是阴阳两极相等之时,是祭祀月神的好时候。据传,在周朝时期,还有一个叫“仲秋”的节日,与现在的中秋节有一定关系。
中秋节期间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
中秋节是指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这个时候正是天高气爽,气温凉爽,正是玩月的最佳时光。人们在这个时候都喜欢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等,中秋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据说,唐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这个时候庆祝中秋节了。宋朝时,人们开始吃月饼,有一句诗:“小饼如嚼月”。而南宋年间中秋之夜,建康和临安都竞相放水灯,烛摇月白,非常的美丽壮观。后来,南京将放水灯的活动移至七月十五,叫做“中元放水灯”。
据传说,在元朝时期,许多中原人民反感蒙古人的残酷统治,因此纷纷加入了起义抗元的行列。朱元璋想联合反抗力量,但由于元官兵的搜查非常严密,所以很难传递消息。因此,刘伯温便想出了一个计策——让王昭光制作饼子,并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进饼子里。然后让人分头将饼子送到各地的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响应。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成为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八月初二,徐达攻占了元朝的都城大都,这个好消息很快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他非常高兴。为了庆祝这个重要的胜利,朱元璋下令让所有的将士和百姓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一起欢庆,同时还决定把起义时期的秘密符号——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给所有的官员和群臣。
自古以来,“月饼”在中国传统食品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制作工艺得到了不断地改进和提升,品种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中秋节这个传统佳节,人们会绘制月宫图,陈列鲜果和月饼,同时点燃斗香,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的故事,还有举办竞放水灯等娱乐活动,给这个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欢乐氛围。整个节日场面非常热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观看和参与。
此后,每逢中秋之夜,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会非常热闹。北方人会在这天吃月饼和水果,还会给孩子买“兔儿爷”玩具。这些“兔儿爷”玩具有纸绘、布扎、泥塑三种不同的制作工艺。它们通常都是人身兔首,色彩明亮,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拿着捣杵,有的骑着兽举旗,非常别致。
中秋节在江南地区又称为八月节,起源和兴盛与南京密不可分。尽管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但它的形成比其他节日要晚。不过,赏月这一习俗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在东晋时期,人们就在南京的牛渚山区观赏月亮,这个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已经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中秋佳节。
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
中秋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因为这个季节是谷物收获的时候,人们会饮酒舞蹈,欢度这个季节。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可以看出这个庆祝活动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秋节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在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春秋季节都有祭祀的仪式。其中秋季祭祀的对象是月亮,因此称为“祭月节”。起初,祭月节是在“秋分”这一天进行,而秋分这个季节在每年的八月内是不同的,因此并不一定有月亮。这样祭月无月显得有些无趣,后来逐渐形成的习俗是将祭月的日子固定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进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