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习俗之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寓意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9-01
重阳节习俗之登高,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都是传统的重阳佳节。在我国民间,登高是最常见的一种庆祝活动。这一习俗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为什么重阳节要登高呢?有很多种说法。现在就让我为您介绍一下重阳节登高的来历。
重阳节
【重阳节登高的寓意】
重阳寓意长久,值得登高享宴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据魏文帝《与钟繇书》所言,登高是重阳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其原因是认为登高可以有益于长久的健康和福运,因此人们以登高为乐,并举行丰盛的宴会来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根据文帝的观点,重阳节的“登高”寓意着对长寿、健康和福祉的向往。登高活动让人们可以放松身心,呼吸新鲜空气,享受自然美景,同时也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高处远眺的视野也让人心情愉悦,感受到生命的广阔与希望,带来积极的心态和情绪。因此,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聚会、欢乐和共享的时刻,人们会与家人、亲友一起共同庆祝,享受美好的时光。
总之,重阳节登高并举行宴会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长久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重阳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个活动不仅具有庆祝和祝福的意义,还蕴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祈愿。通过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岁月如歌、家和国的温暖,也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重阳日登高辟邪佞之气
古人之所以喜欢在九月九日登高,其实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重九是一个阳气较旺盛的日子,地气上升,天气渐凉。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便选择登高以避邪佞之气。虽然这种解释可能有些牵强,但九月九日正好是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吟诗作赋,活动身体,是非常合适的时候。所以,人们在重阳节登高,从时令上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桓景带领乡民登高避灾
后汉时代有一个著名的仙人叫费长房。有一天,他告诉他的弟子桓景:“据我所知,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将会遇到一场灾难。然而,如果你带上全家人,在九月九日登高时,每个人都带着用红袋装着茱萸挂在手臂上,并且一起饮用菊花酒,那么就能够避免灾害和减轻不幸的影响。”
桓景和他的家人决定上山游玩,师傅预言果然成真。当他们傍晚回到家时,发现所有的鸡、狗、牛、羊等家禽和家畜都已经全部死亡。他们终于明白,原来这些家禽和家畜已经为了他们全家牺牲了。
桓景避灾之说虽然只是个神话,但却被后世代代相传。人们将九月九视为登高避灾、饮酒聚会的时刻,久而久之,这一传统逐渐成为中国的特殊风俗。
古人有山岳崇拜情结,登山为了祈福
据《礼记·祭法》记载,古代先民对山岳的景观及其所带来的种种神秘现象怀有崇拜之情。他们相信山林、川谷、丘陵等自然景观能够产生风雨,出现奇异的动物,被认为是神灵之象。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十分严苛,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来维持生计。而大山中的各种植物、隐藏的飞禽走兽以及流淌的溪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存资源。因此,登高活动最初是出于对山岳的崇拜和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如果遇到高温干旱的情况,山间的密林能够提供避免高温炙烤的避难所。同时,当洪水来袭时,爬上高山可以避免毁灭性的洪灾。此外,古代人们认为山上常常云雾缭绕,是由于神龙的存在而形成的,这些神龙能够吹来风雨、打雷打电。而且,高山上的雷电还能引发火种,通过利用火,人们能够享用到去腥味和臊味的熟食。
因此,山作为一种自然景观,古人对其抱有敬畏和崇拜之情,这种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流传开来。有人认为,字形学上的证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字母“崇”是一个形声字,由部首“山”和声旁“宗”组成。这表明“崇拜”一词最初是与山有关的,因为“山”代表了高高在上的神圣,而“宗”则意味着虔诚的敬畏。无论是用“宗”来喻指“山”,还是用“山”来喻指“宗”,都包含了尊崇和敬畏的含义。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