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历资讯 > 传统节日 > 七夕节 > 七夕节民间活动 七夕节民间会有哪些活动

七夕节民间活动 七夕节民间会有哪些活动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24

七夕节民间活动,七夕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据传始于汉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圈内,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庆祝。在中国,七夕节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日子,主要的活动包括:

七夕节民间会有哪些活动

穿针乞巧

这种乞巧方式最早始于汉朝,一直流传至今。《西京杂记》曾记载:“汉彩女常在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其他人也跟着学习。”南朝梁宗谋的《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七月七日这晚上,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在楼上结彩并穿七孔针,一些人使用金银愉石做成针。”《舆地志》中则有这样的描述:“齐武帝起建了层城观,每年七月七日,宫中的女子会登上层城观并穿针。因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为穿针楼。”五代时期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里提到:“七夕的时候,宫中会将锦绣凑成楼阁,有数十丈高,可以容纳多达数十人。楼阁中陈设着瓜果、酒和烧烤食品,并准备好了座椅和桌子,以此向牛女二星祭祀。妃嫔们会用九孔针和五色线向月穿针,并演奏清商乐曲,以享受盛宴的乐趣。农民家庭也都会效仿这样做。”元代陶宗仪的《元氏掖庭录》这样写道:“九引台是七夕乞巧的场所。到了晚上,宫女们会在台上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穿九尾针。完成得最早的会被称为‘得巧之侯’,而迟完成的则被称为‘输巧’。每个人都会出些小钱奖励那些完成得最快的人。”

喜蛛应巧

这种乞巧方式是最早的之一,比穿针乞巧稍晚一些,大概始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在这个夜晚,人们在庭院里摆放瓜果,以乞求智慧。如果幸运的话,会在瓜上发现喜欢的图案,视作预兆应验。”

历史上关于七夕验巧的方法各不相同,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人们会在七月七日用小盒子捉到蜘蛛,等到第二天早上再观察蜘蛛结的网的稀密程度,以此来判断巧合程度,密网表示越巧合,这一方法在民间流传。宋代的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人们同样会捕捉蜘蛛并放进合子里,等到第二天早晨再看蜘蛛是否把网织得圆正,如果是那就认为是巧合,这种方法的判断标准是网的圆正程度。而宋代周密的《乾淳岁时记》中则说,人们会把小蜘蛛放在一个袋子里,等待它结网,根据网的疏密程度来判断是否巧合,这一方法比较注重网的疏密程度。最后明代田汝成在《熙朝乐事》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方法,人们将蜘蛛放在小盒子里,第二天早上观察网的疏密程度来判断是否巧合。总之,历代验巧的方法不尽相同,南北朝更加看重网是否存在,唐朝看重网的稀密程度,宋朝看重网的圆正程度,而后世则多采用唐朝的验巧方法。

投针验巧

这种七夕穿针乞巧的风俗是一种变体,源于穿针,但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据《帝京景物略》所载,明代刘侗、于奕正说:“七月七日的中午要丢掉巧针。妇女们把釉盆的水曝晒到日头下,过一会儿,水面就会形成一层膜,然后投针于水中,看针在水中的倒影如何,哪些针影成云物、花头、鸟兽,哪些则成鞋子、剪刀、小茄子,以此来卜测自己的巧艺。”《直隶志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称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们会乞巧,在水中投针,利用日光下针影来检验自己巧艺的好坏,到了晚上还要去织女星那里继续乞巧。”

《日下旧闻考》中引用《宛署杂记》的记载:"七月七日,燕都女子会使用碗装水暴晒在太阳下,每人一支缝针,把针放在水里浮起来,看看水底的倒影如何。有的影像如花,有的动如云,有的细如线,有的粗如锥,还会利用针影来卜测自己的巧艺。"

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据说是由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引进的。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向人们谈起汉宫七夕的风俗习惯。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演奏阗乐之后,就用五色缎带互相绊结起来,称之为‘相怜爱’。接着,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会一起到闭襟楼学习穿七巧针乞巧。其中,徐婕妤这位宫女特别擅长将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会将这些小玩意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在晚上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被称为‘斗巧’。”

展开全文

黄历查询
每日吉时
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