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重阳节登高有什么意义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24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重阳节是秋季的一次传统节日,此时秋高气爽,菊花盛放,是登高赏菊、赋诗作文的好时机。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此节日的形成,汉代时逐渐盛行。
重阳节登高有什么意义
据《西京杂记》所述,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她的侍女贾佩兰也被赶出宫,后来嫁给了一个平民。有次,贾佩兰谈起每年的九月九日,皇宫中会佩戴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健康长寿的活动。
《续齐谐纪》中还记载了汝南桓景的故事。费长房告诉桓景,每年九月九日是容易发生灾难的日子,建议他们赶快离开,家人都要制作红色的囊子,里面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高喝菊花酒,这样可以避免灾难。桓景照此做,全家人都登上山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活动逐渐成为了一个节日,并在唐代得到了正式的批准。中和节、上巳节、重阳节成为了正式的节令。在明代,还有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的仪式。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旅游踏青,赏花登高,品尝鲜美的菊花酒和重阳糕,同时佩戴茱萸以祈求平安。虽然时代变迁,但在一些地方,这些传统风俗依然得以保留。
登高是重阳节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传说,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为了避免灾难而登高,从此成为了这个节日的习俗。这个传统起源于汉代,并且在中国流传至今。
到了魏晋时代,重阳节已经固定在每年的九月九日。《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此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会到郊外登高,举办盛宴、畅饮。《千金月令》也提到:“重阳之日,必以佳肴美酒,登高观赏秋景,赏菊畅享秋日风光。”东晋诗人谢灵运为方便登高,还制作了一种特殊的木屐——“谢公屐”,前后分别有铁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在唐代,一些著名的诗人也用诗篇来描绘重阳节的活动。
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曾经描写过九月九日登高的景象。在宋代,登高的风俗依然盛行。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居民常常会到城外的一些著名景点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地互相邀请登高宴聚。在南宋时期,皇宫在重阳节前一天会举办重阳排当活动,等到隆重的游乐活动在第二天举行。
明朝时期,皇帝曾亲自登上万岁山观赏美景。而在清朝,皇宫中的御花园里设置了供皇帝在重阳节登高的假山。在民间,早期的五塔寺和法藏寺是登高的热门地点,到晚清,人们则更青睐于陶然亭、蓟门烟树(德外土城)、八大处等地方。根据《燕京岁时记》记载,登高之时,人们常常会赋诗弹琴,烤肉分糕,享受这一时刻的快乐之事。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