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历资讯 > 传统节日 > 元宵节 >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4-12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小正月等,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新年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在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舞龙舞狮,燃放烟火等庆祝活动。元宵节的习俗由来已久,寓意吉祥,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吧!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节的张灯之俗形成以来,历代都把正月十五这一天看作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早在梁朝的简文帝时期,就写下了一篇《列灯赋》,来描述宫廷在元宵节张灯时的情景。隋朝的炀帝时期,每年正月十五都会举行盛大的晚会,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唐朝时期,则是元宵节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每年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还有巨型的灯楼。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随着时间推移,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情景更加热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灯游玩。

在明朝时期,朱元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为了繁华京城。此时,家家户户的五色灯彩和彩灯上各种人物、动物等的描绘舞姿优美,灯会上还有鼓乐喧闹,游人纷至沓来,热闹非凡。这场盛大的灯会囊括了中国最长的灯节,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在清朝时期,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仍然十分壮观,时间已经缩短为五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为“打灯谜”,是元宵节之后出现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据《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在元宵佳节时,帝城不夜,人们赏灯并猜谜语,谜语悬挂于灯上,寓意深刻,充满乐趣。因为谜语能够启发智慧并带来欢乐,所以灯谜活动在社会各阶层中都深受欢迎。如今,每到元宵节,各地都会举办灯谜活动,旨在祈愿家庭安宁,人民幸福。

在唐宋时期,灯市上开始出现各种形式的杂耍技艺。在明清两代,灯市上不仅有灯谜和百戏歌舞,还增加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除了游灯市外,还有迎接紫姑和祭祀厕神、过桥摸钉以驱除病痛等习俗,还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和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一项重要的民俗节日,不仅在城市,而且在农村都备受重视。在城市中,元宵节庆典更加热闹,体现了中国人民特有的狂欢精神。然而,传统元宵节的节俗功能随着日常生活的改变而消失了,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现在的元宵节已经被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复杂的节俗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

耍龙灯

龙舞灯,又称为耍龙灯或舞龙灯,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据传说,在黄帝时期,人们在一场名为《清角》的大型歌舞中扮演了龙头鸟身的形象,并且后来又编排了六条蛟龙相互穿插的舞蹈场面。 龙舞在文字记录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中,作者在百戏的描写中生动地描绘了龙舞的场面。 随后,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期类似于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的许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将龙视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种民间盛行的群众性技艺表演。早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高跷就是百戏之一。最早记录高跷的介绍出现在《列子·说符》篇,记载了宋元时期有一位名叫兰子的人,他以高超的技艺大受宋元的青睐。高跷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文化形式,在中国各地都能见到其表演形式。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常见于元宵佳节或各种庆典活动中。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始于南北朝,至今已经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在狮舞表演中,人们以精湛的技艺操控着狮子做各种动作,舞蹈优美,让人陶醉其中。舞狮子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们带来了无数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舞狮子”起源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唐朝时期,也称为“狮子舞”或“太平乐”。通常由三人完成,其中两人扮成狮子,一个负责狮头部分,另一个则扮演狮身和后腿,而第三个人则是引狮者。在舞法中,狮子舞分为文舞和武舞两种类型。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顺和柔和一面,舞蹈动作包括抖毛、打滚等;武舞则表现狮子的凶猛和勇敢一面,舞蹈动作包括腾跃、蹬高、滚彩球等。

划旱船

划旱船是一种民间传说,据说是为纪念有功治水的大禹而创造的。这种表演通常由女孩子表演,又称为“跑旱船”。旱船不是真正的船只,通常由两片薄板锯成船型,再以竹木扎成,并套上彩布。女孩子将其系在腰间,手拿桨,在陆地上模仿船行的动作,一边奔跑,一边唱地方小调,同时跳舞表演。此外,还有男演员扮成坐船的客人,和女孩搭档表演,通常扮成丑角,以滑稽的动作逗乐观众。划旱船在中国许多地区都很受欢迎。

吃元宵

历史上,“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非常有悠久的历史。在宋代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在“元宵节”这个节日里吃“元宵”这种特殊的食品了。最早叫“浮元子”,之后才被称为“元宵”,而商人们则称之为“元宝”。在古时候,“元宵”的价格很贵,因此有一首诗道出了这种食品的珍贵:“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现在的“元宵”则已经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不再像古代那样稀有和贵重。

元宵的制作过程主要是以馅料为基础。首先需拌馅料,将其搅拌均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小块。接下来,将馅块放入类似于大筛子的机器中,倒入江米粉,然后“筛”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馅料会互相撞击变成球状,江米也会沾到馅料表面,最终形成了美味的元宵。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其中包括插杨树枝和插筷子祭祀。插杨树枝的祭祀方法是将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而插筷子则是将一双筷子插在盛有豆粥的碗里。另外,还可以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进行祭祀。

逐鼠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种针对老鼠侵害蚕宝宝的活动。传说在正月十五,喂老鼠米粥可以防止老鼠吃蚕。于是养蚕人家在这一天熬上粘糊糊的米粥,上面盖上肉,放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他们还念念有词,诅咒老鼠不要吃蚕宝宝。

据《荆楚岁时记》所载,正月十五时有一位神仙降临到一个姓陈的家中,告诉他们只要祭祀自己,就能让他们的桑蚕丰收。此后这种风俗便流传下来。

送孩儿灯

“送灯”也称“送花灯”等,是一种元宵节前的传统习俗。在这个节日里,娘家会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者一般亲友会送给新婚不育之家。据说这个习俗是为了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送灯的习俗在许多地方都有,比如陕西西安一带,在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会送灯。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称戚姑、厕姑、坑三姑,是古代民间习俗中的厕神。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夜被害死于厕所内,成为厕神。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迎紫姑、祭祀厕神,同时占卜蚕桑和众事。在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会用稻草、布头等材料制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并在厕所间和猪栏等地方进行祀奉和守护。这一民间习俗流传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相关记载。

走百病

"走百病"是一种传统的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在元宵节夜晚,许多妇女会相约出游,一起穿行在桥上,烤火、散步来祛病延年。该活动也被称为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以及走桥。

"走百病"是一种传统的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在元宵节夜晚,许多妇女会相约出游,一起穿行在桥上,烤火、散步来祛病延年。该活动也被称为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以及走桥。  

展开全文

黄历查询
每日吉时
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