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历资讯 > 二十四节气 > 小寒 > 小寒三候解读 小寒二候有什么说法

小寒三候解读 小寒二候有什么说法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7-27

小寒三候解读,小寒节气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表示寒冷开始逐渐加深的时期。古代将小寒节气的三个候应与鸟类的动态活动相联系,寓意着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们生活的节奏。以下是对小寒节气三候的文化内涵解读:

小寒二候有什么说法

一候雁北乡:在小寒节气,寒冷的天气使得北方的湿地和河流开始结冰,温度变得极端适宜雁类迁徙。因此,雁群开始从南方向北飞行,迁徙到北方寻找更适合生活的地方。

二候鹊始巢:小寒节气也是一年中开始进入鸟类繁殖的时期。鹊是一种聪明灵活的鸟类,它们会在这个时候开始筑巢。鹊的巢筑建是它们营造家园、延续后代的象征,也代表了春天即将到来的希望。

三候雉始鸲:雉是一种珍贵的禽类,它属于孤傲自主的动物。在小寒节气,雉开始放飞自己的翅膀,寻找适宜生活的地方。雉的飞翔是一种自由和独立的象征,也意味着人们在新的一年独立自主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小寒节气的三候以鸟类来刻画,它们象征着自然界的变化和动态,也寓意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这些候应的变化,反映了大自然的律动和季节的变迁,也提醒人们要随着时间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秩序。通过了解小寒节气的三候的文化内涵,我们能更好地感受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在小寒时节,尽管神州大地覆盖着冰雪,但我们的先民们却发现,阳光的能量正在逐渐增加。小寒的第一个候叫做"雁北乡",先民们对于候鸟大雁的观察非常仔细,因为大雁的行为对于他们来说是判断节气的一个重要依据。尽管大雁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察觉到了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开始回升,于是雁群开始自南往北飞回故乡。

在中国文化中,大雁经常被视为禽中之冠,并被认为是"五常俱全"的灵物,具备仁、义、礼、智和信这五个美德。大雁具有仁心,例如在一队飞行时,总会有一些年老、体弱、病残的雁,而其他强壮的大雁则不会抛弃它们而独自飞行。

雁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具备着情义,尤其是雌雁和雄雁之间的配对。它们始终相互陪伴,直至生命的尽头。如果其中一只雁死去,另一只常常会选择自尽或者因为失去伴侣而情绪低落而亡。

当雁群在迁徙时,通常会有数十只、几百只,甚至上千只的雁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队伍,被古人称为“雁阵”。它们飞行时会紧密地排队,一个接一个地飞行。这种规律的行为让人们感叹雁群的协作和团结精神。

“雁阵”是一种由经验丰富的“头雁”带领的飞行队伍。当队伍加速飞行时,它们排成“人”字形。而一旦减速,队伍就会从“人”字形变成“一”字长蛇形。这种变化是为了在长途迁徙时采取的一种有效措施,古人将其视为一种礼仪。

雁是非常聪明的动物,被认为是最难猎获的猎物之一。当雁群在地面上休息时,会有一只孤雁充当守望者,警戒着周围的情况。人们常说,犬对地表的东西警觉度高,而雁则对天空的东西警觉度高,鳢鱼则对水中的东西警觉度高,这意味着它们都非常机智和警觉。雁也是有信号传递能力的,它们是南北迁徙的候鸟。它们根据时节的变化而迁徙,从不错过正确的时间,一直到秋天才开始南飞,所以我们称秋天为"雁天"。

中国文化中长期以来将雁视为文明的象征,古时候就有以大雁作为礼物的传统。周代创立的婚姻礼仪,则是礼仪的基本之一。在婚姻的六个礼仪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个阶段中,只有第五个阶段不需要用到雁的象征,而其他几个礼仪都需要用到雁作为表达情感的媒介。这一事实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雁被认为是一种情感最为坚贞和高贵的物种。

当进入第二季度时,尽管处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喜鹊却勇敢地冒着严寒开始构筑巢穴,为繁衍后代做准备。喜鹊是一种适应能力较强的鸟类,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喜鹊的种群数量往往也很庞大。然而,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森林中,很少见到喜鹊的身影。可以说,喜鹊是备受人们喜爱的鸟类。

喜鹊,常常成对或结成大群活动。它们在白天在旷野农田中觅食,而在夜间则在高大乔木的顶端栖息。中国人认为喜鹊象征着吉祥,因此在鹊之前加上了“喜”字。民间传说认为鹊是能够带来好消息的,因此称之为喜鹊。

画鹊兆喜在我们的文化中非常流行,齐白石、徐悲鸿等艺术家都曾经画过喜鹊。当两只鹊面对面时,我们称之为“喜相逢”;如果在双鹊之间还有一枚古钱,我们则称之为“喜在眼前”;而当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下树上相对而望,我们就称之为“欢天喜地”。这些画作都寓意着喜庆和幸福。

鹊登梅枝报喜图,又称为“喜上眉梢”,是其中一幅流传最广的图画。中国人对喜鹊的观察起源也非常早,在《诗经》中就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描述,这也是成语“鹊巢鸠占”的来源。

第三候中的"雉"指的是野鸡,它也能察觉到春天阳气的充盈,从而开始鸣叫,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伴侣。虽然我们现在很少能见到野鸡的身影,但在古代,"雉"也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人们经验和表达的一部分。

“雉”善于行走,但无法长时间飞行,其羽毛可以用来制作装饰品。在《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诗:“雄雉在飞,羽毛纷纷洒落”。字形上,“雉”由矢和隹两个字组成,矢为矢量,代表本地方;隹为鸟,表示雉的本义是一种留鸟,特指野鸡。

古代有关雉作为长度单位的记载确实存在。根据《左传》的记载,古人把长三丈高一丈的城墙称为一雉。城墙也被称为雉堞。在南朝齐时期,诗人谢朓有诗写道:“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展开全文

黄历查询
每日吉时
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