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历资讯 > 二十四节气 > 秋分 > 秋分节气小知识 秋后问斩的含义

秋分节气小知识 秋后问斩的含义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25

秋分节气小知识,在古代,刑罚是极为严厉和残酷的,在判定囚犯死刑的情况下,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和考虑,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作物的丰收和收成。因为古代社会以农业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而在农业生产中,收获季节的丰收与否直接关乎着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官府会在判定死刑罪犯的时候,特别留意时节和季节。秋分是秋季的重要节点,刑罚的执行期限就被定在此时,以便在丰收之后执行死刑,避免因死刑执行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对丰收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秋后问斩"在秋分时节之后进行的原因。

秋后问斩的含义

古代“秋后问斩”为何在秋分后进行

古代流传着“秋后问斩”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些罪犯在秋分之后会被执行死刑。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秋后”是指秋分之后,而不是立秋之后。

那么为什么古代要规定死刑在秋分之后进行呢?根据《礼记·月令》的记载,这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关。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凉风习习,天气逐渐转凉,这时候白露开始降临,蝉声渐息,鸟类开始迁徙。这些自然的变化标志着一年的生长季节逐渐结束了,百姓们开始收获农作物,开始备冬。而行刑,特别是对某些重要案件的判决,也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在这个时期,社会治安得到了控制,将罪犯处决就更加稳妥和安全。因此,古人就规定了在秋分之后进行问斩。

《春秋繁露》中提到了帝王的四种执政行为必须与四季变化相适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知。董仲舒认为春夏必须行赏而秋冬则应该行刑,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然而,更早之前,《礼记·月令》中就已经提到了仲春之月要“毋肆掠,止狱讼”,而秋天需要“用始行戮”,这也说明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季节和执政行为的关联思考存在早期的雏形。因此,董仲舒的理论不是独立而孤立的,它基于中国古代智慧的深厚积累和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

根据《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的记载,东汉章帝刘炟非常支持董仲舒的观点。他在元和二年下诏称:王者生杀,应该遵循时适的气候条件。古人认为,杀人不能“逆时”,秋冬是宜肃杀凋零的季节,因此行刑必须“顺时”进行。在秦汉时期,有明文规定,除了“决不待时”的重刑死囚外,其他死刑犯只能在秋冬季节行刑。

秋天是中国古代行刑的一个相对常见的季节。在汉魏时期,行刑一般会在霜降以后至冬至之间进行;而在隋唐以及以后的时代,行刑的时间则一般选择在秋分至春分之间。在唐代,《狱官令》规定了从立春至秋分期间禁止奏决死刑,违反者将受到一年的徒刑。而在《大明律·刑律·断狱》中,针对立春以后及秋分以前决死刑者,规定将受到八十杖的惩罚。

根据《四民月令》的引述,《千金月令》中提到“秋风之日,勿杀生,勿用刑,勿处房帷……”,意思是秋分节气之后可以处决死囚,但在秋风之日这一天是不能进行任何行事的,包括杀生、刑罚以及在房内拉帷子等。因此,在秋分节气之后,虽然可以进行死刑执行,但在秋风之日这一天需要严格遵守规定,不能进行任何有关刑罚执行的行动。

古代人除了使用日晷来计时外,还有一种计时方法是使用漏壶来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每一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因此,在古代的语言中,就有“刻”这个词的用法。古代把两个小时计为一个“时辰”,子时是从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所以午时应该在中午11点到1点之间,在这个时间段内的13点左右又称为午时三刻,也就是大约11点44分的时候。

午时三刻这一时间相当于中午十二点左右。据古代说法,这个时间阳气最旺盛,人的影子也最短。因此,人们可以利用旺盛的阳气来缓解阴气和杀气。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古人认为,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展开全文

黄历查询
每日吉时
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