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历资讯 > 二十四节气 > 小暑 > 小暑在什么时候 小暑期间天气热不热

小暑在什么时候 小暑期间天气热不热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12

小暑在什么时候,俗话说:“小暑大暑,酷似盆中鱼。”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传统阳历时间为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即为小暑。小暑的意思是“暑气渐生”,表示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人们也要开始面对盛夏的高温,因此小暑是夏季的开端,是中国传统的气候时令。

小暑期间天气热不热

小暑是几月几号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其时间大约在每年的7月7日前后。其代表季夏时节正式开始,此时的天气开始变得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高温度。而大暑则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在每年的7月23日前后。大暑代表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已经到来。此时,天气最热,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8月7日前后。立秋标志着秋季正式开始,暑去凉来。这时气温开始逐渐下降,白天和晚上的温差也开始逐渐增大。处暑则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14个节气,时间大约在每年的8月23日前后。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的天气即将结束,气温也会逐渐下降。

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是小暑,也就是季夏时节正式开始的时候。这一节气是太阳到达黄经105度的时候。暑字表示炎热,小暑则是指相对于此后更加酷热的气温来说,小暑还算不太热。

大暑是一年中的炎热时期,气温高峰期,也是农作物生长最为迅速的时候。但是,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例如旱灾、涝灾和风灾也会更加频繁地发生。大暑的确切日期是太阳到达了黄经120度的时候。

立秋,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到来。其含义是夏天竣事,秋天初现。“秋”字意为炎夏渐消,凉爽初降。在立秋这一天,北斗指向西南。从此开始,秋日的气息逐渐增强,秋高气爽,月明风清。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将逐步下降。

处暑是表达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指的是太阳到达黄经150°时的时刻,也就是表示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此处的“处”字含有躲藏、结束的含义,表示盛暑即将过去。

天气特点

小暑时节,中国南方地区的平均气温通常在33℃左右。而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7月中旬可能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情况。相比之下,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能有霜雪,气象条件类似于华南初春。

小暑是炎热的季节之一,但还没有到最热的程度。在小暑期间,江淮流域的梅雨季即将结束,进入盛夏,气温升高,同时也进入伏旱期。而华北和东北地区则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也会开始增多。在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雷暴最多。雷暴是一种强烈的天气现象,常伴随着大风、暴雨和冰雹,容易造成灾害。而华南东部,则在小暑之后常常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出现多日晴热的天气,也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有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随着小暑开始,江淮流域的梅雨已经接近尾声,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开始在东部淮河和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席卷而来。这一季节的降雨明显增加,而且雨量比较集中。与此同时,华南、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炎热,降雨较少。不过,在一些年份,即使在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的势力仍然较强,与南方暖空气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导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常意味着即将到来的雨季,这也预示着雨带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一段时间。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一、南方雷暴、华南高温伏旱

在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通常伴随着大风、暴雨和冰雹,并且容易造成灾害。在华南东部,由于常常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小暑之后出现了连续的晴热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具有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二、淮河、秦岭一线降水增加

7月初,随着小暑的到来,江淮流域的梅雨季节逐渐结束,这也标志着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进入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与此同时,华南、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也正处于由印度洋和南海带来的西南季风雨季中。在这个季节里,这些地区的降水量也明显增加。

三、长江中下游雷雨频频

在一般情况下,小暑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多为高温少雨,这是由副热带高压所控制的。然而在某些年份,北方冷空气在小暑前后仍然有较强的影响力,与南方暖空气的力量相互抗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经常被称为“倒黄梅”,表示预兆着雨带的来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随着小暑的到来,树木变得更加繁茂,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在南方地区,小暑时气温平均在26℃左右,虽然已是盛夏,但还未达到最热的时候。到了7月中旬,一些低海拔河谷地区的日平均气温都可能超过了30℃,日最高气温也可能高达35℃。

小暑习俗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庄稼人们趁着夏闲之余来品尝这美食。经过几个月享受大自然的阳光、山泉水、青草滋养而成的小山羊,肉质肥嫩、香气扑鼻。此习俗可追溯到早期时期,相传彭城伏羊一碗汤就可以不用药方便治疗疾病。徐州人还创作了“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这首民谣,以表达对吃暑羊的热爱之情。

2、食新

在民间,有一种习俗叫做“食新”,通常会在小暑时节进行。这时,农民们会用新鲜的米饭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季五谷丰收。人们也会品尝新酒等美食,享受美好的时光。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使用新收获的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加水和糖一起食用。这种食用方法早在汉代时就已经存在了,唐宋时期更是普遍。唐代的医学家还指出,炒面可以“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城市居民在小暑这一天通常会购买少量新米、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食材,并将新米与老米一起煮熟。人们常说“小暑吃黍,大暑吃谷”。在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夏季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各种美食也应时而生,这让人们在夏季享受到了各种美食的滋味。

3、封斋

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是湘西苗族的封斋日,期间禁食鸡、鸭、鱼、鳖、蟹等食物,因为据说误食这些食物会招来灾祸。但是,湘西苗族人仍然可以吃猪、牛、羊肉。

4、吃伏面

传统文化中有谚语说“一年三伏,盛夏为伏”,小暑过后,伏天就开始了。伏天气温高,人体发汗量增加,容易脱水出汗多,夏季疾病也会随之而来。所以人们要减少外出,避免暴晒和中暑。此时,清凉消暑的食品也成为人们饮食的首选,如凉茶、鲜花饮、绿豆汤等,这些食品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有助于缓解人们炎热的感觉,保持健康。

在入伏时节,很多家庭都会收获丰盛的小麦,而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的食欲也会逐渐下降。因此,一些传统的助于开胃的食品开始受到关注。其中,饺子和面条就是特别受欢迎的食品,被认为是解暑的佳品。此外,也有一些地方会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疗夏季不适。值得一提的是,伏日吃面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总之,这些传统的夏季小吃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具有帮助消暑的功效,深受人们喜爱。

5、小暑舐牛

在山东临沂地区,每逢小暑,有一项给牛改善饮食的传统习俗。人们会煮一些麦仁汤喂给牛,有人说这会让牛身体更强壮,可以干活而不至于流汗。民间歌谣中有这样的歌词:“春天给牛鞭,夏天喝麦仁汤,秋天吃草料,一直到六月份重复。”

6、吃藕

民间流传着一个小暑吃藕的习俗。在清朝咸丰年间,莲藕被定为御膳贡品。因为藕与“偶”同音,因此人们食用藕来祝愿婚姻美满。藕和莲花一样干净,出污泥而不染,所以被视为清廉高洁的象征。藕富含碳水化合物、钙、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还含有丰富的钾和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解烦止渴等功效,非常适合夏季食用。将新鲜的藕用小火熬烂,再切成薄片加入适量的蜂蜜食用,可以安神入睡,治疗血虚失眠。

7、市冰

冰是一种性寒的东西,因此在盛夏使用冰来冷藏肉、鱼、蛋、水果等食物可以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保持食物的清洁和新鲜度。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在这样的天气里,不宜过量食用冰镇食品。因为这会与外界的炎热气候形成冷热相遇,容易引起相关疾病。因此《食谱》中提到,虽然夏季使用冰可以让人们享受到一定的凉爽感,但是不要食用过多,否则会久而久之引发病症。尤其是女性要特别注意勿多食用寒冰。在我国,使用冰来储藏食物的传统非常久远,早在《周礼》时期就有人使用冰来贮藏食品,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人民对于储藏食物的重视程度。

8、弈棋

据《路史》记载,弈棋最初是尧帝为了教育儿子丹朱而创造的。如今,弈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围棋和象棋两种形式。弈棋游戏能够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巧妙运用策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培养精密审慎和预测事物的习惯。品势行局是指对弈双方在弈棋中的优劣强弱和胜负情况的分类,因此,古人将棋书放在兵书之后。历史上的贤人名将,如晋武帝、唐太宗、谢玄、关羽等,都特别喜欢下棋,即使在军队中也不会疏忽掉。在夏季,人们在树荫下下棋,既有趣味又能消遣,其间观谈者也可以壁上观棋,相得益彰。

9、垂钓

夏天炎热,不适宜从事剧烈运动,建议进行一些舒缓身心的活动。在柳树下垂钓,享受披着衣服在微风中的感觉,是一种非常舒适且令人放松的休闲方式。

10、斗画眉

画眉是一种非常好看和优美的鸟,它的眉毛就像画上去的一样,叫声优美,变化多样,像百灵鸟一样。雄性画眉叫声好听,也好斗,人们很喜欢养它们。将画眉养在高笼中,挂在廊下,精心地照料它们,非常有乐趣。画眉的声音悠扬动听,可以增加生活乐趣。小暑这天,有人带着画眉去公园比赛斗鸟,让它们相互比试,决定胜负。有一首民谣描述画眉比赛的情形:“身体像胡虏,尾巴像琴弦,颈部修长如竹子,嘴巴像钉子。再加上弹性十足的牛筋脚,一笼打败九笼才能获胜。”

11、簪茉莉

茉莉花因其性喜烈日,常在炎炎夏日盛开,散发出浓郁的花香,这种香气能够祛除秽浊之气,非常适合夏季使用。在江苏和上海等地,夏天的卖花人会把茉莉花用细铁丝扎成花球、花带等,供女子佩戴。而苏州虎丘的花农则会把茉莉花放在马头篮里沿街叫卖,称之为“戴花”,妇女们常常会购买戴上。

12、养蝈蝈儿

蝈蝈儿,又称叫哥哥,最早出现在《虫荟旧说》一书中。它们通常通过摩擦翅膀发出洪亮的声音。在夏秋季节,很多孩子都会饲养蝈蝈儿。《瓶花斋集》中提到了一种类似蚌壳,身体又肥又壮的昆虫,京城人称之为烟蝈儿,南方人则叫它叫哥哥,并喜欢将其捕捉饲养。烟蝈儿喜欢吃丝瓜花和瓜瓤,它们的叫声有些类似于促织,但更加清脆悦耳。清晨的露珠下,烟蝈儿会彻夜鸣叫,发出凄凉、酸楚的声音。

在浙江一带的盛夏时节,街巷里常常可以看到肩挑着装有纸糊盒子或小竹丝笼中的蝈蝈儿叫卖的小贩。这些蝈蝈儿们发出的虫鸣声如此繁密、激越又凄楚,引来了许多妇女和孩子聚集过来观赏购买。因此卖蝈蝈儿的地方常常成为了热闹的交易之所。

13、扑流萤

萤火虫是令人喜爱的小昆虫,它们在农业生产中也担任着重要角色。萤火虫被视为益虫,因为它们能吃各种害虫,控制它们的数量,维护作物的健康生长。萤火虫分为雌雄两种,雄虫体型较大,黄头黑体,有复眼和柔软的翅膀,身上布满点线;雌虫则没有翅膀,形状类似蛆虫。雌雄虫尾端都有发光器,呼吸时,氧气与该器官内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散发出美丽的光芒。萤火虫在小暑节气期间在水草里产卵,虫卵也发出微光,到大暑前后小萤火虫就会孵化成虫,展翅翱翔于夜空中。

展开全文

黄历查询
每日吉时
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