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节气的由来 小寒节气的风俗食物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1-02
小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往往是二十四节气中,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部分年份的大寒温度低于小寒,因此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的时间恰巧也都在小寒节气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寒节气的风俗食物,感兴趣就一起来看看吧!
【小寒节气的由来】
小寒节气并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从古代就有。在古代中有一句话叫做月初寒尚小,说的就是小寒节气。小寒节气是预示着寒气的到来,进入小寒之后,天气就会越来越冷。而过了小寒就是大寒,所以小寒的节气没有大寒那么冷,但是也是预示着天气温度会越来越低,所以进入小寒节气,气温就会下降很多,需要注意保暖。
小寒是一年最冷的时间,也是因为小寒期间人们也是能够完全的彻底的去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不过在气候上面小寒也是一年里面最冷的时候,气温开始处于冰冷的状态。小寒标志着即将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之内。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小寒的时候往往最冷的时候。各地流行的气象谚语,可做佐证。如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讲法。
古时候叫做大雁南飞,小寒的时候,也就是雁子南飞的时候,算是彻底的进入最寒冷的时候,人们开始享受年尾的欢乐。小寒之日“雁北乡”,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在这个时候阳气已动,北飞雁已经感知到阳气。进入小寒一般就进入了腊月,离年关就快不到一个月,所以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
【小寒的习俗】
探梅
此时腊梅已开,红梅含苞待放,挑选有梅花的绝佳风景地,细细赏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会为之清爽振奋。
冰戏
我国北方各省,人冬之后天寒地诉,冰期十分长久,动辄从十一月起,直到次年四月。春冬之间,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戏。《宋史》有:“故事斋宿,幸后苑,作冰戏。”《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有:“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倚晴阁杂抄》中关于北平旧时风俗,写有:“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截锐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
腊祭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腊的木义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
【小寒节气的风俗食物】
1、南京吃菜饭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的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香鲜可口。
2、天津吃黄芽菜
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
3、广东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都暖乎乎。因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上来说,糯米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
4、南京吃温补鸡汤
老南京还有逢“九”吃一只鸡、每天一个鸡蛋的进补习惯,所以小寒这天市民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鸡汤和鸡蛋。据说,鸡骨鸡肉在文火的慢慢煲煮中,营养成分大多会溶入汤中,极易于人体吸收,是冬季补气补血的进补佳品,钙质也多。
5、吃羊肉
“小寒”时是一年中气候最冷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被风寒侵袭,抵御严寒最快速有效的办法不是一件棉衣,而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羊肉是温热食物中性价比最高的,如果用羊肉加点当归、山药、胡萝卜一起煮,加上大葱和生姜调味,建议每周吃一次,不但不会上火,还可以暖暖地过个冬天。
6、小寒吃腊八粥
每逢小寒节气,饮食上“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小寒之后腊八节也是同样要吃腊八粥,之后便年味渐浓。食粥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一道养生大餐,腊八粥确能起到驱寒补气的效果。腊八在小寒节气前后,在这个时候吃一餐内容如此丰富的热粥,既能刺激食欲,又可以增加机体热量,起到暖胃消寒的作用。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