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食粽小知识 端午食粽的由来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23
端午食粽小知识,端午节,又称为“重五节”、“端阳节”,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据传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因为屈原曾经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投江自尽。
端午食粽的由来
端午食粽的来历
端午节源于古代中国的龙舟竞渡活动,又称“龙舟节”。据传,这个节日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逝世。为了纪念他,人们举行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赛艇等活动。但实际上,像吃粽子、挂菖蒲等一些端午节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吃粽子最初是在寒食节这一天,纪念介子推的。到了现在,有些地方仍然会在清明前一天和清明当天吃粽子。所以,尽管端午节许多习俗与屈原无关,但这些独特的习俗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成为人们传承的重要内容。
据传说,这些民俗活动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开展的。屈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和诗人。由于奸臣的诬陷,愚昧的楚王不仅没有采纳他抗击秦国的建议,反而将他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据说,在屈原投江自尽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一路寻找至洞庭湖,但始终无法找到屈原的尸体。
楚国百姓为了缅怀屈原,到汨罗江边哀痛悼念。许多渔夫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有一位渔夫拿出准备好的饭团和鸡蛋,扔进江里让鱼龙虾蟹吃饱,以免它们咬食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到后纷纷效仿,还有一位老医师倒了一坛雄黄酒进江里,以药晕蛟龙水兽,以保护屈大夫尸体的完整。后来,人们发现用楝树叶包饭,再用彩丝缠绕成棕子,这样不仅可以防饭团被蛟龙咬食,还可以将悼念之情,用食物方式表达。
端午食粽的寓意
驱赶蛟龙
《初学记》中记载,汉代建武年间,一个来自长沙的人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个自称为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的人告诉他:“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裹,用五色丝线绑好。”这个故事传说是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因为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受到了人们的崇拜,而龙和艾叶则成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符号和食品。
据说蛟龙最怕两样东西,一个是谷雨时节的雷电,另一个是“菰叶裹黍”。为了防止蛟龙骚扰,人们就开始用菰叶包裹黍子,制成角黍。这种食品世代相传,最终演变成了我国端午节的传统美食。
求子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送给彼此九子粽表示想要生育健康的孩子。九子粽是一种由九个粽子组成的串,大小不一,排列形式各异,通常大的在上,小的在下,非常的美观。
在民间,有一种吃了“粽子”能够得到儿子的俗语,由于“粽子”谐音“中子”。此外,“粽子”还可以谐音“众子”,寓意人丁兴旺。
功名得中
古代科举考试通常在秋天举行,而端午节也恰好在这个时候,因此古人就将吃粽子寓意为在考试中取得中等成绩。这是因为“粽”和“中”音近,而且粽子外面的竹叶象征着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因此,吃粽子成为了古人在端午节祈求取得功名中第的一种方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