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小知识 腊八节起源于什么活动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31
腊八节小知识,腊八节在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社会文化意义多方面体现。首先,腊八节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秋收冬藏的结束,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拉开序幕。其次,腊八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如吃腊八粥、守祖神、祭祖先等,这些活动弘扬了尊老敬祖、孝道传统文化。同时,腊八节也成为传统中医养生文化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吃腊八蒜和腊八豆等有助于保健的食品。此外,腊八节还是我国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节日,如佛教徒会在这一天举行腊八禅忏大法会,道教信仰者也会在这一天举行腊八宫斋活动。总之,腊八节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继承传统文化,传承民俗风俗,也包含了养生及信仰等多重文化内涵。
腊八节起源于什么活动
一、腊八节社会文化意义的历史曲解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对腊八节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理解常常存在误解。特别是对于腊八节的起源以及腊八粥的起源,过去人们的说法并不准确,这表明腊八节的社会文化意义仍然需要深入研究和认识。
(一)腊八节起源于“腊祭”
腊八节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民间节日,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据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腊祭活动。在古代,人们为了感谢百神的保佑,会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腊祭,用各种野兽来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为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腊八节。
腊八节在中国民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烧香祭祀祖先和神灵,还会吃腊八粥。腊八粥是一种由多种杂粮和豆类制成的甜粥,寓意团圆和美好的未来。此外,人们还会在腊八节前后做好多种准备工作,比如准备年货,清洗家里的一些物品等等。
总的来说,腊八节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人们感恩于神明,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候,具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
根据《风俗通》记载,"腊"的本义指的是猎取野兽的意思。后来,人们在猎取野兽时会保留一部分用于祭祀祖先或者认识的人,称之为“腊祭”。腊祭不仅是一种祭祀形式,也是一种新旧交替、赏功劳的方式。到现在,人们依然喜欢将腌制的猪肉称为“腊肉”,这也是延续了这一传统的一种体现。
一些人认为腊八节源自于腊祭和猎取野兽的活动,但这种看法可能存在偏差。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误解是因为把“腊月”的起源错误地归属于“腊八节”,造成了时间上的不一致。
根据时间顺序,腊祭的年代更久远。而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渔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不同阶段。因此,可以得出渔业社会比农业社会更早存在的结论。
据《周易·系辞下》所述,腊祭这一民间信仰应该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时代,也就是早期原始人类的渔业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活动主要以渔业为主,因此,“佃”和“渔”的意义在当时的经济活动中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腊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腊祭一直是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在腊月初八,人们会以祭祀神灵为主要活动内容,并在此前完成“贮腊饷”的准备工作。因为腊祭的起源在渔业经济时期,因此当时的人们会用猎取的野兽进行祭祀仪式。然而,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富有农业特色的“七宝五味粥”来取代野兽,这也构成了腊祭在中国历史上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腊祭这一重要的民间信仰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渔业经济时期,并随着农业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演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腊”字的“月”字旁是形旁,表示“肉”,“腊祭”就是以打猎得来的野兽肉来祭祀神灵。这表明“腊月”是一个渔业社会的习俗。而“腊八节”则应该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二)腊八节起源于“佛成道日”
在《“腊八”新解》一文中,栗治国先生描述了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佛祖在修道中因饥饿、困顿而昏厥,而遇到牧羊女的好心相助,用粮、豆、干果熬成粥喂食佛祖。这件事情发生在汉历的腊月初八,也就是佛教界所称的“成道日”。随后,佛祖将这个粥作为自己的菩提之粥,成就了佛道。这个传说后来被传到中国,并且逐渐演变成为腊八节吃腊八粥的节俗。
不过,在这篇文章中,栗治国先生指出,腊八节因佛而起的说法只是附会,只属于佛教徒的一种说法。因此,虽然腊八节的传说与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中国传统节日,与宗教信仰无关。总的来说,栗先生的这个评价非常中肯,准确地概括了腊八节的由来和实际意义。
在时间上,腊月始于秦代,而释迎牟尼成道时,十二月并未称为腊月。此外,印度历与夏历不同,释迎牟尼成道日在夏历中也不是固定的日子,因此不能将其固定在夏历的十二月初八日。
其次,关于佛教寺院僧众的行为方面,他们会将取香谷及果蔬等物煮粥来供佛。虽然腊月初八日寺院僧众可以用腊八粥来供佛,但这并不意味着腊八粥本身起源于腊月初八日释迎牟尼成道的活动。换句话说,是因为先有腊八粥这一食品,才有了将粥用于供佛的行为。
在普及度方面,腊八节喝腊八粥几乎成为全民共同的行为。然而佛祖的“成道日”只能在僧侣和善男信女之间传扬,不可能成为全国百姓共同的祭祀日。
(三)腊八节起源于朱元璋
据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庭贫穷,常常饥寒交迫。有一年的冬天,初八那天,朱元璋作为一个放牛娃,不仅饥肠辘辘,身体也被冷得透彻。走着走着,他竟然发现了一只老鼠洞,于是他决定去看看。没想到,在洞里他发现了一些大米、红豆、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于是他就把这些东西熬成了一锅美味的粥,填饱了肚子。
据传,腊八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祭祀活动。腊八节当天,人们会煮粥、祭祀祖先、祈祷丰收等。在腊八节这一天吃的粥也因此得名“腊八粥”。这种粥是由各种杂粮配制而成,营养丰富,香甜可口,备受人们喜爱。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起义斗争之后,曾因饥饿而得到了一个老渔夫的粥。这种粥是由各种杂粮熬制而成,味道极好,给朱元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朱元璋壮大了明朝的势力,成为一代明君,他为了纪念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将吃到的那碗杂粮粥定名为“腊八粥”,并将腊八节正式定为每年腊月初八。
从此,腊八粥成为了明朝皇宫中的定制品,御膳房每年都会在腊月初八为皇帝进献腊八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节日逐渐演化为了民间的节日。人们在腊八节会煮粥、祭祖、吃年糕、敬神等。至今,腊八节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学界认为,对于将喝腊八粥这一节俗归于皇家、官家认可和支持,这可能只是一种附会之说。因为虽然这些权威的认可和支持能够促使腊八粥这一节俗得到发扬光大,但要用皇权强制将其推行到民间则不太容易。另外,还有一些史书中的记载表明,喝腊八粥的习俗在宋代就已经存在,而非起源于明代的朱元璋。例如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就曾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大刹寺院谓之腊八,僧众设五味粥供佛名曰腊八粥。”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