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历资讯 > 传统节日 > 端午节 > 厦门端午节习俗 厦门端午期间有哪些习俗

厦门端午节习俗 厦门端午期间有哪些习俗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19

厦门端午节习俗,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这首流传已久的儿童歌谣,让许多人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而在厦门,这首歌谣也有着特殊的含义,因为它与厦门端午节的传统活动“抓鸭子”密不可分。

厦门端午期间有哪些习俗

每年端午节期间,厦门市区就会举办“抓鸭子”活动。活动现场聚集了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场面异常火爆。在这个传统经济活动中,人们需要追赶和抓捕大量的鸭子,然后将其交给组织者以便出售。虽然这种活动现在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管制,但在许多人的心中,它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端午节习俗。

除了“抓鸭子”之外,厦门的端午节还有其他各种传统活动。例如赛龙舟、包粽子、品尝传统美食等等。此外,在一些传统村落和区域,还会举办一些独具特色的习俗活动,例如祭祀屈原和龙舟竞渡等。

总的来说,厦门的端午节习俗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如果您有机会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不妨去参加一下这些传统活动,亲身感受一下厦门端午节的热闹氛围。

据《厦门志》记载,端午节在清道光年间的五月五日,厦门地区的居民会在门口悬挂蒲、艾、榕枝,粘符制采胜和粽子互相馈赠。此外,还有竞渡活动在海滨举办,竞渡的时间长达十余天。在端午节期间,还有民间的传统竞技活动“抓鸭子”,它在水面上设竞技场,参赛者需要走过涂满滑油的圆木柱,而后打开盛鸭子的木箱,最后跳进水中去抓住落水的鸭子。这一活动既火爆又充满了浓郁的闽南风情。端午节在厦门地区是春节后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其中最热闹的一项活动就是赛龙舟,俗称“划龙船”。

根据清代道光年间编印的《厦门志》记载,龙舟竞渡活动在海滨举行,有五色的龙舟参加,但黑色的龙舟从不出现。富人则会以银钱和扇帕等物品悬挂红旗来招揽龙舟队伍,这被称为“插标”,类似于古代的锦标赛意义。赛事结束后,各渡头会有人收取钱款,并进行一些娱乐活动,而小船则是比赛的主角。整个比赛过程可能需要持续十多天才能结束。

厦门鹭江两岸一直有划龙船比赛的传统。特别是集美区拥有著名的龙舟池,位于通往鳌园路边、南侨群楼前,有300米宽,800米长的水池,池边还建有7座亭子,名为七星亭。国内国际的陈嘉庚杯龙舟赛常常在这里举行。

龙舟比赛的参加人数通常是30到50人。每艘龙舟都有一个掌舵的老舵手,还有旗手、鼓手、锣手各一人。一声令下,比赛就开始了。龙舟齐发,在波浪中前行,旗手弓着身,在船头挥动着旗帜,发出呐喊指挥,锣鼓手敲出有力的响声,桨手们随着鼓手的手势,整齐地划桨,动作协调。掌舵人旁边陪着旗手一起发出助威声。龙舟飞速前行,各种呼喊声混杂在一起,让整个比赛现场充满了激情。

近年来,龙舟赛事主要在厦门集美龙舟池进行。除了传统的龙舟竞渡比赛,还有一项有趣的活动,即在桅杆上悬挂一个装有鸭子的笼子或小猪仔的笼子,由自愿参加的人沿着桅杆快速走向海面,抓住笼子中的动物并将其释放到海中,然后游泳去追赶并再次抓住它。桅杆上抹了油脂,参赛者在走到中途时容易滑落入海,这引起了观众的欢笑声。据说这种活动是受到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训练方式的启发而来。

厦门地区在端午节前夕,不仅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会包粽子,而且还会在厅门、房门、窗户和牲畜栏上挂着由红头绳扎着的菖蒲、艾草、榕树枝和桃树枝。这些悬挂的物品中,艾草形似虎,蒲草形似箭,而榕树则寓意蔽荫,寓意压魔避邪。艾叶原本是一种药草,有驱虫杀菌的功效。而菖蒲也是一种中药,具有驱风、健胃、提神、通窍及杀菌作用。

展开全文

黄历查询
每日吉时
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