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历资讯 > 二十四节气 > 小暑 > 小暑风俗真有趣 小暑节气有哪些风俗

小暑风俗真有趣 小暑节气有哪些风俗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24

小暑风俗真有趣,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7月7-9日之间。小暑一般象征着酷暑开始,是夏季气温逐渐升高的一个信号。

小暑节气有哪些风俗

小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夏季正式开始。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它会到来。暑是指炎热,而小暑则表示天气虽然开始变得炎热,但还没有到达最高温的时期。小暑的到来基本上适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此时,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的阶段,需要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节气的风俗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节气时的传统习俗。在入暑后的这个时期,正处于三夏过去、秋收未至的夏季闲暇时光。此时,忙碌半年的庄稼人会组成三五户或七八家的群体一起吃暑羊。这时的小山羊是在山泉水中生长并吃了数月的青草,其肉质肥嫩、香气扑鼻。在当地,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当地还有一句谚语:“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徐州的人特别钟爱吃暑羊,常说:“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据报道,在江苏徐州,小暑这一天,当地人有吃羊肉的习惯,称之为“吃伏羊”。这一传统可以上溯到尧舜时代,民间有着“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徐州人对“吃伏羊”非常喜爱,这种习俗甚至被唱入当地的民谣中,比如“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这反映出当地人对羊肉的极大热爱。

2、食新

在民间,有一些地方会在小暑时节进行“食新”的习俗。农民们会使用新米煮饭,然后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天收成的五谷丰收。接着,人们兴高采烈地品尝新酒等美食。还有些地方,人们会将新收割的小麦炒熟,再将其磨成面粉,然后用水加糖一起食用。这种吃法早在汉代就已经存在,到了唐宋时期更是广泛流传。唐代医学家苏恭曾说,炒面可以“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小暑后人们会尝新米,这是小暑节日的一个传统习俗。在小暑这一天,农民会将刚刚收获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香喷喷的米饭,用来奉献给五谷大神和祖先。家家户户都会品尝新米和新酒。小暑节后的第一个辛日被称为“吃新”,意味着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在城市里,人们会买少量的新米和新鲜蔬菜水果等回家,和老米一起煮。俗话说:“小暑吃黍,大暑吃谷”,说明了这个时期应该以新鲜的食品为主。夏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中国的各种美味非常丰富,很多时令之物都具有益处,可以帮助人们祛暑消渴。在《东京梦华录》中有关宋代开封风俗的记载,也提到了在小暑这个时节,街上各种美味的食品琳琅满目,包括大小水饭、炙肉、干脯、葛筐笋、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等等,让人垂涎欲滴。

3、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一般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举行,封斋期间,人们会禁食鸡、鸭、鱼、鳖、蟹等水禽水产类食物,而可以食用猪、牛、羊肉等其它肉类食品。相传,误食禁忌之物会导致灾祸降临,因此湘西苗族人民非常重视封斋节。

4、吃伏面

伏天是夏季的一个时期,也叫三伏天。夏季天气炎热,而在小暑后进入的伏天更是热得难以忍受。因此,人们要尽量避免外出,以免受到暑气的影响。此外,人们的饮食也要适当调整,多吃一些清凉消暑的食品,帮助身体降温。这样才能在伏天中保持健康的状态,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在入伏之时,我国正值小麦收割季节,家家户户都收获颇丰。然而,在伏天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感到疲惫不堪,食欲也会下降。不过,此时饺子便成为了一道开胃解馋的佳品,因此人们会用新鲜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制作面条来享用,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山东等地,一些人还会食用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消暑驱暑。据历史考证,从三国时期起,人们就开始了在伏天吃面的习俗。《魏氏春秋》中有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指的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还提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六月与恶月相近,故也应“辟恶”。此外,伏天还可以食用过水面和炒面。过水面就是煮熟的面条用冷水过一遍,再拌上蒜泥和卤汁食用。这不仅味美,而且还可以清热解暑。而炒面则是将面粉炒熟,再用开水冲泡后加入糖拌匀而食用,《本草纲目》中认为炒面有解烦渴止泻、实肠胃之功效。

5、小暑舐牛

在山东临沂地区,人们有一个习俗,就是在每年的小暑时节为牛改善饮食。他们会给牛煮麦仁汤,据说这种汤可以让牛身体更强壮,更能干活,并且不易出汗。当地民谣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春天打牛鞭,夏天给牛喝麦仁汤,冬天烤牛肉,牛喝了这汤不出汗,到了六月再来一遍。"

6、吃藕

藕和“偶”同音,人们在婚姻祝福中也会使用藕来象征美满和完美。

除了民俗和象征意义,莲藕的营养价值也不容忽视。它富含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其中钾和膳食纤维的含量也比较高。这些成分带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非常适合夏季食用。同时,鲜藕可以用小火慢慢煮烂,再加上适量的蜂蜜,能够起到安神和入睡的作用,对治疗血虚失眠也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莲藕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还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功效,是值得推荐的时令食材。

7、市冰

冰是一种性寒的物质,适合用来冷藏肉、鱼、蛋、水果等食物。在盛夏时,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延长食物的保质期,并保持其新鲜和卫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炎热的气候中,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来维持体温平衡。因此,不宜过多地食用冰冷食物,否则容易导致身体不适和疾病。

《食谱》中也有相关记载,指出在夏季使用冰时,只应该适量饮食,以保持身体的清凉感,而不宜过量食用。尤其是女性更要注意,不要过多地食用寒冰食物,以免引发健康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早就开始使用贮冰的方法。例如,在《周礼》中就记载了“凌人掌冰,春始治鉴”的记录。鉴是一种大小如甄的容器,人们可以在鉴口放上冰块,把食物放在其中,从而实现食物的冷藏。这种方法其实与现在的冰箱十分相似。

在人造冰出现之前,普遍使用的冰块是窖藏得来的,吴地的人们称之为“凉冰”。每到三伏天,就会有人在街上卖冰,有些人还会将杨梅、桃子、花红等新鲜水果放到冰中,称之为“冰杨梅”、“冰桃子”等。而在鲜鱼店中,人们会用冰来为鱼类保鲜,这就被称为“冰鲜”。

在中国的周代时期,已经开始了夏季提供冰块的规定,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后代。在《邺中记》中记录,后赵石虎都邺时,有一百四十间房屋,这些房屋里面有冰室,冰室里面有数个井,井深达十五丈,可以储藏冰块,以应对三伏天的高温。冰块则用来供应大臣们享用。在《元和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冰窖设在薪门外,共有二十四座,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划分。每次遇到寒冷时,就在荡田里堆积水,等到冰块凝结成形后,就存储到冰窖中。到了盛夏时节,冰块就被用来保鲜食物,并且也成为人们清凉解暑的重要选择。早在旧历五月,就有人开始挑着担子卖冰了。宋代诗人陆游在他的诗中写道:“叶底榴花蹙绛增,街头初卖苑池冰。”他自己也解释说:“会稽不藏水,卖冰的人都自行带来。”小暑时节已经是盛夏时节了,为了保持食物的新鲜,或者为了清凉解暑,人们选择购买冰块,于是夏季的冰市也应运而生。在《燕都杂咏》中也有关于沿街卖冰核的描述:“磕磕敲铜盏,街头听卖冰。浮瓜沉李脆。三伏绝炎蒸。”

8、弈棋

弈棋是一项古老的文化遗产,是用来智育后代的教育游戏。据《路史》记载,弈棋最早由尧帝制作,用于教育他的儿子丹朱。现在,人们熟知的弈棋有围棋和象棋两种。围棋在古代又被称为“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就有人说“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围棋非常盛行。孔子曾说:“虽小道,必有可观”,在《孟子》中也记述说:“弈秋,通国之替弈也。” 可以看出,弈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历史上,下棋的名人也很多,西汉时期的杜夫子就善于下棋,被称为“天下第一人”。在唐代以前,棋局纵横各有十七道,共二百八十九道,黑白棋子各有一百五十枚。到了唐代以后,棋局变为纵横各有十九道,共三百六十一道。这些历史资料也证明了弈棋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象棋起初被称为象戏,传说是北周武帝所发明的,有一本《象经》是与此相关的。武帝请王褒给象棋作注解,然后召集文武百官来讲述象棋的规则,还命令庚信写了一篇《象戏赋》。在那个时候,象棋子是根据六律中日月星辰的形象而进行行动的。当牛僧孺成为唐朝的相国时,他最先使用车、马、将、士、卒以取代原本的象棋子形象,后来变成了现今的形式。到了宋朝,司马光写了《古局象棋图》,并创造了七国象棋,棋盘被分为七个国家,国王位于正中央,秦国位于西方,楚国和韩国位于南方,齐国和魏国位于东方,燕国和赵国在北方。每个国家使用十一个棋子,不同的颜色可以区分彼此,可以纵向或横向移动。后来有一种将棋盘改为三国的,但现在已经不流传了。

在六朝时期,弈棋风气非常盛行,这种嗜好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同爱好。朝廷当时制定了官名和等级来评定棋手的水平,棋手们竞相地争取更高的官职和地位。就连天子也把棋子作为赏赐的礼物,送给那些有功的大臣。梁武帝还让柳浑来品定棋谱,这本棋谱收录了278个人的下棋技巧。此外,梁武帝还亲自写了《围棋品》、《棋势》、《棋法》等著作,以推广弈棋文化。

弈棋这一文化活动,对人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锻炼作用,可以培养巧思,让人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情况,从而获得胜利。与此同时,下棋还能够养成精密审慎、预见时事的习惯,这对于人们处理事情时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品势行局则指的是双方在下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劣强弱、胜负等情况。因此,历代圣主名将如晋武帝、唐太宗、谢玄、关羽等,都特别热爱下棋,即使在征战期间也不忘练习这项活动。古代的棋书也是附在兵书之后的,这也可以说明下棋对于军事作战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夏天里,漫长而单调的日子里,我们可以选择在树荫下下棋对弈,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即使是不参与对弈的人,也可以作为旁观者感受到棋局的激烈与变幻。

9、垂钓

夏季酷热难耐,进行剧烈运动可能不太适宜,不如选择一些怡情养性的活动。比如说在柳树丛中垂钓,随着微风拂面,披襟飘飘,这一定是最让人感到惬意的闲适体验。

10、斗画眉

画眉,是一种富有变化和美妙叫声的鸟类,被形容为百舌鸟般的多变。雄性画眉具有善鸣和好斗的特点,因此常被人们蓄养。将画眉置于高笼之中,并用细心照料,是一项极具乐趣和富有挑战的活动。听着画眉声音悠扬动听,不仅可以让人解闷,还能够增加乐趣。在小暑这天,人们带着自己的画眉来到公园,让它们在笼中相互斗争,以决定胜负。有一首民谣形容了画眉斗争的情景:“身如胡虏,尾如琴,颈如削竹,嘴如钉。再加上一对牛筋脚,一笼斗尽九笼赢。”

养画眉需要细心呵护。首先,鸟笼要高悬起来,设有水罐和食罐,还要在笼内立一株天竺葵杆,这样可以避免画眉冬天在笼内冻脚。其次,每日可以用鸡蛋黄拌水,再加少量细沙进行喂食。当天气逐渐转暖时,可以把鸟笼漫在水盆中让其洗浴,这样不仅可以让画眉羽毛更加光鲜,而且避免署中致死。总之,务必要用心呵护画眉,让它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1、簪茉莉

茉莉是一种性喜烈日的花,在炎夏中开放。其花香浓郁,有祛秽浊之气的效果。在江苏和上海等地,夏天的卖花人会将连蒂的茉莉花用细铁丝扎成花球、花带等,供女子簪戴。苏州虎丘的花农则将茉莉放在马头篮里,沿街叫卖,称之为“戴花”,妇女们喜欢购买、簪戴。《晋书》中记载有“都人簪奈花”,而奈花就是现在的茉莉。盛夏时每晚采下茉莉花,取井水半杯,将花架在杯上,使花离水高出一二分,用厚纸包好密封。第二天花可以答戴,水用来泡茶,味道清香扑鼻,尤其神奇。

在清代,吴伟业曾经写过一首诗,描述了茉莉花的美丽:“新桌浸后香恒满,细缕穿成蕊半开。”到了北平四五月份交替之际,街上就有人担着担子卖茉莉,花香清远馥郁,非常适合雅客们品茶。胡孟向也写过一首关于茉莉花的诗:“这种花香最郁烈,也是来自八闽。船只从南方运来,道路上又有何限制!在燕京,茶具摆满了茉莉花,盆盎都被它填满了。浇上腥汁,它的花朵就特别盛开,密密麻麻的花瓣,美如繁星绝露,凌晨的光线下更加妖娆。在家里的女性们也很喜欢它,早起就摘取它,把它编在头发旁边。”

12、养蝈蝈儿

蝈蝈儿这一名字最早出现在《虫荟旧说》这一书中,是一种常见于夏秋季节的昆虫,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会通过翅膀的 来发出洪亮的声音,因此也被称为“叫哥哥”。许多儿童在夏季时都会养蝈蝈儿。

在《瓶花斋集》中也提到了一种类似于蚌猛但体形较大的昆虫,这种昆虫在北京被称为“烟蝈儿”,在南方则被称为“叫哥哥”,人们常喜欢捕捉和饲养它们。烟蝈儿的食物主要是丝瓜花和瓜瓤,在叫声方面,它的声音与促织相似,但更为清越。

在清爽的夜晚,烟蝈儿会彻夜不眠地叫唤,声音非常悲凉,令人感到异常酸楚。

浙江地区的夏季,街巷里经常有人挑着装有蝈蝈的纸糊盒或小竹笼叫卖。蝈蝈在盒子里发出的嘶嘶声声如密集的虫鸣,妇女孩子听到叫声后便纷纷前往购买,从而形成了热闹的交易场所。每只蝈蝈的价格在5至10个铜元不等。一些富裕家庭购买回来后,将蝈蝈养在红木盒子里,盒子上面嵌镶着玻璃、下面有底,方便喂食。它们会吃毛豆子肉、米饭、青辣茄和南瓜花等食物。晚上,把蝈蝈放在床头,它们的清脆悦耳的呼鸣声让人心情舒畅。《清嘉录》中记载了吴地的风俗:“秋深季节,人们用笼子养蝈蝈,聆听它们的声音,藏在怀里。 有些人喜欢用丹砂饲养蝈蝈,这样即使过冬也不会死亡。人们常用干葫芦制作蝈蝈笼,金镶玉盖,雕刻精美。自北方传入的蝈蝈被人们捕捉、养殖,数量已经很多,在吴城中随处可见。

北方人喜欢养蝈蝈儿,多是用笼子喂养的。好的烟蝈儿十分珍贵,一只的价值可以超过十个金子。蝈蝈儿的笼子是用小葫芦制作而成,色泽像蜜蜡一样的是最好的,盖子用象牙或紫植做成,四周雕刻着花鸟,便于通风,工艺非常精细。如果笼子的形状是扁的,就在它旁边开一扇玻璃窗,这种笼子的价值可能高达百金。在寒冷的天气里,蝈蝈儿可以躲藏在笼子里面,保暖并发出更响亮的鸣叫声。如果用银朱去喂养帼蝈儿,可以让它们的腹部变得红亮,更能耐寒。八旗满洲的女性通常挖开鞋底,把蝈蝈儿放在里面,让它们的叫声与鞋子踏地的声音相应,这种喂养方式被称为“聒聒”。清代韩宝荃的诗中写道:“小时做客人,长途登山过。笼中甘素养,叫声惹人过。回首群山处,声音遥相和。人生如途远,何苦叫哥哥。”

13、扑流萤

萤火虫是非常有益的昆虫,因其食性可以吃各种害虫,对于农业生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萤火虫分为雌雄两种,雄虫体型比较大,头部黄色黑褐色,长有复眼,翅膀柔软且有点线;而雌虫没有翅膀,形状更像是蛆。雌雄虫尾部都有发光器,并且在呼吸时产生氧化作用,这些氧化物质发出的光亮十分美丽。每年夏季小暑这个节气期间,雌虫会在水草里产下虫卵,虫卵也能发出微弱的光亮,到大暑左右时幼虫就会孵化成小萤火虫。在晋代,车胤家庭贫困,没法买灯油,于是他在夏天用锦囊装着萤火虫来照亮读书,这一幕在《晋书·车胤传》中有所记载。在隋朝建立十五年时(公元596年),隋炀帝在东都录华宫举办寿宴,他征集萤火虫来点亮场内,夜晚时,隋炀帝出游到山野,在那里将萤火虫全部放出,突然,整个山河间充满了萤光,非常壮观(《隋书·炀帝纪》)。在《演繁露》一书中,引用了沈存中的《清夜录》的一段记载:“丁朱崖败后,士人中有人搜查其家,发现了几个绛纱囊,大小与蜡烛囊差不多,没有踩踏声和虫子,叫做萤囊,用来发光,虽然没有实质的火光,但其热度也是非常精妙的。”虽然萤光比较微弱,但如果这些萤火虫聚集得多了,整个空间也会变得十分明亮。在夏夜里,孩子们会使用蛋壳、薄纸和白云母片等材料制作出透明的火笼,把萤火虫放进去,萤光时明时暗,用来欣赏和玩耍,这就是萤火虫灯。

14、游胜景

经过一整天艰苦的工作,小暑里的夏日傍晚终于来临了。夕阳如火,温度稍凉,微风吹拂,人们纷纷前往庭院休憩,或停靠在柳塘、大河边泊船、泛舟,来消解这难熬的酷暑。

在国内各地,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如苏州的虎丘山塘,南京的秦淮河、后湖,扬州的瘦西湖,芜湖的陶塘,绍兴的东湖,嘉兴的南湖,杭州的西湖,广州的荔枝湾,北京的三海,天津的青龙潭,济南的大明湖,南昌的百花洲,桂林的漓江,昆明的滇池等,这些景点都是消夏解暑的好去处。如果有机会的话,不妨前去一游,给自己一个放松和享受的机会。

展开全文

黄历查询
每日吉时
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