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吃黑米饭习俗的由来 立夏为什么要吃黑米饭
- 作者: 万年历小编
- 来源: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4-10
立夏吃黑米饭习俗的由来,乌米,又称高粱黑粉真菌,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材。它源自中国古代,经过岁月的流传,如今在城市里生活的我们很难有机会见到它们的身影。那么在立夏为什么要吃黑米饭呢?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下立夏吃黑米饭习俗的由来。
立夏为什么要吃黑米饭
乌米饭是唐代称为青精饭的一种糯米饭,也叫作乌饭或阿弥饭。它的外观为紫黑色,是我国历史悠久、颇具盛名的饭食品种之一。据传说,乌米饭最初是由道家创制的,按照道家食疗营养古方,将糯米浸泡在南烛树叶汁中蒸制而成。
南烛树,也称乌饭树,是一种野生植物,人们采集其树叶汁可以强筋益颜。乌米饭的制作方法是先将野生植物乌桕树的叶子煮汤,用所煮的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这种饭油亮清香,据说吃乌米饭可以祛风解毒,防蚊叮虫咬。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乌药叶属于樟科类植物,性温和,味微苦,叶气香。可入药,上理脾胃元气,下通少阴肾经。因此,食用乌米饭还具有食疗的功能。
“最初听到乌米饭这个词语,让我联想到那个美丽的感情故事《宝莲灯》。一碗乌米饭曾经让沉香母子度过了艰难岁月,最终实现了他们的团聚。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唐代,人们就开始食用乌米饭,并且做法不断演变。例如,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十种》中记录了乌米饭的做法:“为了制作乌米饭,需要将南烛木的茎叶捣碎,然后将浸泡在汁液中的糯米蒸、曝晒多次,最终得到的米粒细小而有弹性。米饭可以装在袋子里,以便于带到远方食用。” 杜甫在《赠李白》中也提到了绿色的精美饭菜,这也就是乌米饭(即云南烛饭)。”
在宋朝时期,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一书中,文中记载了青精饭的制作方法。青精饭的原料是黑饭草(又称旱莲草,即青精),将其采摘后浸泡于白好粳米中,无论米的数量多寡,浸泡一二个小时后,再蒸、曝干,饭粒坚实且碧绿色。制作时用南烛木杂茎皮煮取出汁,过程中要保持清冷,将汁液溲入米中,再煮熟即可。
清朝时期,诗人屈大均曾有一句诗句:“社日家家南烛饭,青精遗法在苏罗”,流传至今。而在乾隆年间,《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王圣俞云提到了乌饭草,称其为南烛。后来,山人在寒食节期间将乌饭草带到市场上出售给染乌米饭的人家。这一传统逐渐流传下来,并发展为一道美食,即乌米饭。
在中国的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们至今仍然保留着农历四月吃乌米饭的古老习俗。有些地方在清明寒食节吃,但更多的是在四月初八这一天享用这道美食。
乌米饭的来历有许多传说。在杭州一带,人们传说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陷害,被关进猪舍。为了瞒过庞涓的监视,老狱卒用乌饭树叶煮糯米,捏成一个个呈乌褐色的饭团子,偷偷送给孙膑吃。孙膑吃了这种饭团子,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身体更加强壮了。最终逃出了监狱,报了仇。据说,由于孙膑第一次吃乌米饭正值立夏那天,所以杭州一带流传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
农历四月初八,溧阳人有一个传统节日叫做“乌饭节”。传说,在古时候,有个老太太偏爱吃烤鹅,她会在巷子里放上烧红的铁板,巷子两头,一头放碗酱油,一头放碗香醋,将鹅赶进巷子中烫烤,鹅头一边吃酱油,一边吃香醋,不一会儿就成了美味的烤鹅。
在这则故事中,阴间的老太太被罚下油锅,走滑油山,吃不到饭食。但她的儿子,目莲和尚,经常送饭给她,但饭被小鬼抢光。最终,目莲采了乌饭草,煮了黑色的饭,母亲才得以吃到。这个故事是讲述孝道的感人故事,也让人们了解了“吃乌饭”的由来。
每年四月初八,当地人都会相互赠送乌饭。如果村里有人去世,初八那天,大家会把乌饭送到死者家里,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因此,每到四月初,村子里的年轻人就会前往数十里远的馒头山采集乌饭草。他们除了自家烧乌饭外,还把采集到的剩余乌饭草挑到镇上出售。
展开全文